《矿工图》组画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
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矿工图》组画,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常常被誉为是继蒋兆和《流民图》之后又一部揭露侵略罪恶、为人民苦难控诉的里程碑式画作。昨天(29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联合主办的“大爱悲歌——周思聪 卢沉《矿工图》组画研究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展览将持续到8月31日。
据了解,展品共计80余件,其中包含周思聪、卢沉伉俪的家属捐赠的《矿工图》组画、手稿及文献53件。该展览是这些作品捐赠给国家后的首次亮相,而且还是《矿工图》组画诞生30年来最大规模集体面世,首次全面还原《矿工图》的艺术风貌。“6年前我们就开始与周思聪家属协商,商讨如何将周思聪、卢沉二老生前的作品聚拢起来,做个大展。”本次展览策展人、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透露,2009年周思聪诞辰70周年时,画院曾经主办过“我爱平凡的人——周思聪创作及写生作品展”,那时展出的还只有周思聪生前在北京画院工作时创作的部分作品。
而这一次,除了家属捐赠的部分,画院还四处“借”画——从中国美术馆借来《矿工图》组画之“背井离乡”习作稿,从私人藏家手里借到了《矿工图》组画之“王道乐土”的变体稿,以及《矿工图》组画之“同胞、汉奸和狗”的素描稿。再加上北京画院自藏的创作草图、初稿,此次展览终于给予人们一次窥探《矿工图》全貌的机会。
尽管创作于30年前,其实,这套组画的立意可以追溯至1966年。据吴洪亮介绍,周思聪在《历史的启示——关于〈矿工图〉的创作构思》一文里详细说明了几经更改的构思与探索。“主题是以旧社会的矿工史为主线铺开画面。按照计划,组画以《背井离乡》开始,描写逃荒求生的人们携家带口到矿山谋活路;从第二幅《地狱之门》起,反映矿工们面对刑罚、饥饿、病痛,与矿主、监工展开生死搏斗;最后以反映人民抗争胜利的《当家做主》为组画作结。”吴洪亮说,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构想在当时并未付诸创作。直到1980年,二人开始重新创作《矿工图》,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一深刻且沉重的主题,夫妇二人结伴前往吉林辽源煤矿写生采风。
殊为可惜的是,这套组画最终未能完工。原计划为九幅巨制中国画,目前所能见到的作品主要有四幅——《王道乐土——矿工图之一》《人间地狱——矿工图之三》《同胞、汉奸和狗——矿工图之五》《遗孤——矿工图之六》,以及《山海关——矿工图之二》水墨稿,此外,便是二人为了创作《矿工图》绘制的大量手稿。
展品题签里的一处细节道出了其中缘由。在他们首件完成的作品《同胞、汉奸和狗》右下角写着“一九八零年七月思聪卢沉画”,而在随后完成的作品《王道乐土》的左下角却写着“一九八二年三月思聪执笔”。很明显,从1981年开始,卢沉逐步退出《矿工图》的创作。“作为女人、作为妻子、作为合作伙伴的周思聪,对此是有些怨恨的。”吴洪亮说,当时卢沉因为患肝炎退出了组画的创作,更不幸的是,1983年,周思聪又被查出患有类风湿疾病,后期根本拿不住笔,甚至只能把笔绑在手上,也不得不放弃。
展览现场,有藏家当面向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提出,希望他出面将未竟的《矿工图》续画完成,“没人能画续篇,它只能给我们思考的空间,这是断臂之美。”王明明说,他们这一代人奋斗了一辈子改造中国画,当与蒋兆和、周思聪那些巨匠相比,“我们算是白忙活了。艺术不是跟着时代就进步了,有时候出现了一个高峰,就再也跟不上了。”他认为周思聪就是高峰之一,“如果没有这些制高点,整个时代就是平的。”
有意思的是,为了给展览营造“真情与爱”的氛围,展厅里还循环播放着奥地利作曲家马勒的著名交响乐《大地之歌》。“熟悉音乐的人都知道,这是一曲生命颂。就像二老的艺术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尽管来得稍稍晚了一些。”吴洪亮说话间,离他不远的展厅中央,一枝玫瑰正红艳艳地绽放。
[后人说]
“画痴”在门板上完成画作
卢悦是周思聪、卢沉唯一的儿子。“父母创作《矿工图》时,我还很小,看见他们把画贴在门板上画。”据他回忆,当时家里五口人,挤在9平方米的房子里,由于画面尺幅太大,他们只能借助门板。“父母选择的这一悲苦题材,与他们生活的时代其实比较遥远,甚至由于沉重了一点,有人认为不合时宜,但他们依然坚守,说明他们一直放不下来。命中注定,他们必须要完成这件事。”
在学生王明明看来,选择这种悲苦题材,加之用心去做,“必然会伤及自己的身体”。他是1972年正式跟随周思聪、卢沉两位老师学习绘画的,直至他们先后辞世,其间学艺二三十年。“记得在70年代初,我经常跟着周老师跑去京西煤矿画速写,去画那些质朴的农民、矿工,此后不久她便创作出了《井下告捷》等矿工题材的作品。”王明明还记得,当时周思聪会认真地记下每位矿工是哪年生人。“那是真正的采风创作,不放过任何细节,称得上‘画痴’。而不像现在一些艺术家搞创作先请一批模特拍照,然后通过电脑组合成草图。现代科技代替不了用心作画,如今人的观察力、思考,丢失得实在太多了。”在他看来,现在创作环境更好,国家对重大题材创作也投入了很大精力、财力,“娱乐的可以有,但不可全部都娱乐化,有责任感、文化自觉的艺术家不可或缺。”
著名水墨画家李津称呼周思聪为“表姨”,也正是这位表姨将他领进国画的大门。“我们那代人起初都爱画油画,认为更逼真。报考专业时,她没有直接给我建议,只是希望我最好从所了解的本民族传统出发。”他说,他敬佩表姨敢于放弃一些已纯熟的技巧,“她一路在舍弃,一路在创新。甚至与她的前辈、后面的人都没有太大关联。”不过,王明明认为,“他们其实非常尊重传统,即便改革开放以后,打破传统对现代的禁锢,也没有离开传统很远。一些人把传统的东西完全切割开,那样就没有根了。”
[画外音]
齐白石作品将有全球推广计划
北京画院是当今收藏齐白石作品最多的地方,从作品到文献一共有2200余件。昨天,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首次对外透露,继今年4月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推出“天然之趣——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今后还将前往更多国家办齐白石大展,齐白石作品将会有全球推广计划。据他介绍,具体时间表已经初步拟定,即明年前往捷克,后年会联系欧洲其他国家,“让我们始料未及的是,欧洲竟然有那么多人看重齐白石的艺术。”
此外,北京画院还将邀约更多中外重量级博物馆前来“亮”宝。今年初,北京画院与匈牙利国家美术馆合作推出了“蒙卡奇和他的时代:世纪之交的匈牙利艺术”,“今后将引入更多欧洲重要博物馆的馆藏精品,推出更多经典、纯正的艺术。”其中,也包括和国内博物馆合作,比如正展出的“唯有家山不厌看——南博藏明清文人实景山水作品展”,就是和南京博物馆合作推出的。“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精品展,展示书画的规律,对传统艺术作深入的研究。”王明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