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展昨天在中华艺术宫开幕
昨天在中华艺术宫开幕的“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大展上所展出的300余件油画,以中国美术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中央美术学院收藏的20世纪具象油画珍品为主体,从中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许多著名油画家创作了具有鲜明时代感的代表作,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发展历程和时代文化主潮。多个中国艺术史上耳熟能详的画面和名字都将与观者直面相对。
熟悉的片断
鲜活的历史
展览以“新学启蒙”——清末民初难得一见的老油画、存世数量稀少的玻璃画为起始,展出40余件20世纪前半叶的珍贵油画,其中包括近年来刚刚发现的李叔同《半裸女像》,第一位留英归国的李毅士《陈师曾像》、《王梦白像》,第一位留法归国的吴法鼎《旗装女人像》,以及其他众多20世纪初留学欧美习西画归国并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国立北平艺专”的重要油画家林风眠、卫天霖、王临乙、常书鸿、厐薰琹、徐悲鸿、吴作人、肖淑芳等的油画精品,还有孙宗慰、齐振杞、艾中信、李宗津、冯法祀等早期重要油画家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西方写实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相遇后早期中国油画的演进轨迹。
之所以用“具象油画”的表述方式来替代常用的“写实性油画”的表述方式,策展人殷双喜解释道:“中国油画传统的‘写实性油画’的概念外延有了很大的扩展,出现了象征性、超写实、超现实等油画样态,给中国油画的观察与研究带来了新的语境和难度,以‘具象绘画’来表述,更具有包容性和学术上的探索性。”
具象油画在今天的意义
在西方艺术界已经经历了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激浪派等各种当代艺术洗礼的当下,具象绘画在今天还有什么作用和意义?油画如何找到更加准确的发展方向?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在接受早报专访时认为,这是中国整个美术界都在面临的问题,具象面临的就是影像的挑战,“全球进入后工业时代,中国观众的欣赏还是停留在印象派的时代,他们希望能够看懂油画。”
“具象油画要找到自己新的立足点,不要把具象油画只看成写实油画。”范迪安说,“油画界应该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靳尚谊先生也提出,现在的油画要防止过分照片化。目前许多具象油画画面带来的视觉感受是照片的感觉,视觉、视点、远景空间关系都和照相机的镜头一样,缺少了对于现实生活的丰富的观察体验,靠照片的二手材料,就缺乏面对生活直接的形象记录,这样难免在画的过程中被动而僵硬。另外,在油画过程中存在过分的‘制作性’,油画说到底是手作,制作性则少了一种语言表现中的生动性。文艺的多调时代更需要艺术家在生活中综合性的思考,体察现实,尤其关注精神性。我们的社会变得如此丰富,有景观的丰富性和人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油画现在所反映的比较碎片化。”范迪安以最近在北京做展览的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的话来作佐证:“人文照相是一个视点,而绘画则是多个视点多个角度的,有微妙的差异,为了营造一个使你进入的空间。”
从2015年4月30日至8月2日,“历史的温度”将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之后,此展将移师到中国多个重要城市的美术馆进行全国巡展,据悉,因为中华艺术宫的展览空间优势,上海将是这个巡展为期最长、展品最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