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画廊画院美院 > 美院 > 业界动态

“沉默”河原温首个大型回顾展纽约举办

2015年03月04日 12:01:55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资讯网

当地时间2015年2月6日,首个河原温(On Kawara,1933-2014)大型回顾展——“河原温:沉默”(On Kawara: Silence)在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举行。这是河原温自1963年从艺以来对其作品最完整的展示,也是自1971年古根海姆首次展出河原温的作品,时隔40多年后的第一次大型回顾展。展览由古根海姆博物馆高级策展人杰弗里•韦斯(Jeffrey Weiss)策划而成,并在此期间得到了河原温本人的支持与协助。

河原温,日本观念艺术家,1933年出生于日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原本是个在校表现良好的上进生,但1945年日本遭受的原子弹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思想冲击,从此开始对世间的一切感到怀疑。作为观念艺术的代表人物,河原温长期关注“时间”这个命题,用日记和数字的形式展开对生命存在的探索,首创名为“日期绘画”的艺术形式,代表作《今日》(Today)即在特定的画布上记录当天的日期,字体和语言根据所在国家的不同加以区分。

本次展览展示了河原温从1963年至2013年的作品,涵盖了他所有作品的各个种类,它们被艺术家分为12个部分或者说章节,安置在博物馆的螺旋形坡道空间中,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河原温环游世界的旅途中,包括单色日期画(“今天”系列,Today);电报(“我还活着”系列,I Am Still Alive);旅游明信片(“我起床”系列,I Got Up);艺术家亲自走过地方的城市地图(“我去了”系列,I Went);某一天遇见的人的名字(“我遇见”系列,I Met);报纸碎片(“我读”系列,I Read);绘画库存(期刊)和大量的日历(“一百年和一百万年”,One Hundred Years and One Million Years)。河原温在1964年巴黎和纽约创作的大部分绘画作品都是吸引人的未完成作品,本次展览将他创作于1965年仅存的两张绘画作品《位置》(Location)和《标题》(Title)作为“今天”系列的开篇。作为“一百万年”项目的一部分,还将有一场现场朗读,志愿者们在古根海姆圆形大厅的一楼背诵一系列日期数字,每周三天。

河原温早先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东京先锋派崭露头角。1959年河原温离开日本,来到墨西哥城,之后又辗转巴黎,最终定居纽约。在这段重新安置身家的岁月里,他抛弃了原先对身体的超现实描述,转而去尝试一些今后持续探索的艺术形式,包括绘画和其他形式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在讨论艺术家所亲身经历的时间和空间。

河原温的作品通常被认为与后极少主义和观念艺术有关,然而当人们深入去挖掘这些作品,在其复杂的智慧和哲学范畴中,它又与它们截然分离,自成一体。本次展览的核心是“今天”系列的绘画作品,这些绘画将日期和事件用白色的丙烯书现在单色画布上,画布颜色的选择取决于画作被创作的地点属性,被分别涂成蓝色、红色或者深灰色等等,象征地点的风格特征。这种日期画的尺幅是预先设定好的,制作过程似乎也是机器化生产,只是,这些如此逼真的作品,其实全部来自手工制作。每一件作品都在某一天被完成或者销毁,有时候一天画两张,有时候一天也能画三张。本次展览共展出150余幅日期画,这些画作通常连带着一个作者自制的储物盒,底部贴着河原温收集的每日新闻报纸。这些报纸的标题既是历史性的又是平凡无奇的——政治事件、自然灾害、纪念日、空间探索计划、体育竞赛,河原温将作品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尽管每个事件选择背后的逻辑是很难摸准的。

“我起床”“我去了”“我读”“我遇见”,这些河原温的作品通常采用第一人称,从而确确实实地证明艺术家本人真实的存在。超过1500张旅行明信片被写好地址贴上邮票寄给他的朋友和熟人,包括艺术家、画廊主、收藏家、批评家以及策展人们,他们中有约翰•巴尔代萨里(John Baldessari)、 杰曼诺•塞兰特(Germano Celant)、赫尔曼•戴尔(Herman Daled)、 凯尼西(Kasper König)、索尔•乐维特(Sol LeWitt)、 露西•利帕德(Lucy Lippard)、峯村敏明(Toshiaki Minemura)和安德里安•派普(Adrian Piper),明信片上写着“我在××起床”,后面跟着这天他起床的准确时间。这部分作品是本次展览的亮点之一。展览同时也展出一系列的城市地图,呈现艺术家每一日的行踪路线,以及超过100张电报,传递于1969年至2000年间,每一张电报上都有这样一条消息——“我还活着”。这两个系列作品遵循着各自的一套规律,记录艺术家生命最基本的活动。与日期画类似,它们呈现出纯粹的条理性和时间序列。然而,对于这些作品的近距离研究揭示出令人不可思议的个人品质——尤其是艺术家本人在日常记录上的恒心与毅力,由此彰显的个人经历是令人难以捉摸的。从他全部作品来看,尽管充满主观意识并且聚焦自我反省,但依旧保留着强大的抽象性。

另外一个特别的作品来自河原温“一百万年”计划的一部分。这个里程碑式的项目包括两组卷页,一本是《一百万年:过去》,另外一本是《一百万年:未来》,分别记录着前一百万年的日期和后一百万年的日期。这件作品最早在1993年的迪亚艺术中心(Dia Center for the Arts in New York)被现场朗读。此次展览将邀请若干志愿者男女在博物馆大厅连续朗读日期数字,每一小时换一组接着朗读。时间为每周三、五、日的11点至17点。

河原温向来对他的作品言之甚少,而是希望留更多的阐释空间。即便如此他的作品也明显围绕一个中心命题:人类意识——一个人,他或她,存在在世界上的强大的个人意识。河原温同时指出,日期画存在一个悖论,即每一幅画通过书写日期永远地记录过去,然而一旦这一天结束,过去就只属于过去了。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杰弗里•韦斯这样说到,河原温的作品展示了一种极为广阔的实践,那是对同一主题元素在持续时间上的连续操作:“艺术家坚信,对他作品最佳的认识方式是亲自去观看与体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它们是多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纽约时报》曾如此评论河原温:“他的作品看似一目了然甚至平淡无奇,但在无比沉闷的千篇一律中蕴含着极简主义的禅学思想……你会发现任何一个日期都对某人有着特别的意义,整个空间内充斥着不断流逝的时间。。

2014年7月11日,大卫•兹沃纳画廊宣布了河原温的死讯,为了遵循他一贯的创作主题与低调作风,没有明示他逝世的具体时间与死因,只在他的名字右侧标注了他出生到死亡的所有天数:29771天。

据悉,本次展览将从即日起展至2015年5月3日。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