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法祀的“登山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
2014年11月29日,冯法祀的“登山途”大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副馆长唐斌,造型学院院长马璐、冯法祀之子冯世光、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郭红梅及美院老先生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现场,冯法祀之子冯世光向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了55件油画、素描及手稿作品。
作为中国卓越的现实主义油画艺术家,冯法祀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杰作,这些作品以其独特而多样的风格面貌丰富了中国油画的语言,并为中国油画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今年适逢冯法祀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为了更好地梳理老一辈油画家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对其艺术成就进行弘扬与深入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及美术馆共同策划发起了本次特殊的冯法祀艺术回顾展。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不旨在呈现冯法祀一生的艺术创作,而是主要集中在20世纪40-50年代,以冯法祀的两件重要作品——《开山》和《捉虱子》及其大量珍贵的创作稿串联其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两个重要时段。
作为冯法祀代表作的《捉虱子》早已家喻户晓,作品表现了中国远征军在中缅边境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史实。策展人郭红梅在媒体见面会上评价这件作品时说:“在我们可以看到的所有与战争题材相关的艺术创作中,绝大多数艺术家都是以恢弘的场面、冲锋、流血、英雄式的人物来表达战争的残酷。然而冯法祀先生却选择了战壕中普通士兵之间捉虱子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为题材,表达了那个历史瞬间战争的艰难,充满了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和对战争中小人物的关注,这在世界战争艺术史上也是极具代表性和不多见的。
展览第一版块展出了《开山》、《捉虱子》的不同版本及40余件创作稿,一方面,这些作品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的两大时代主题——前线与后方,救亡与图存:《捉虱子》表现的是中国远征军在中缅边境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史实,而《开山》则是以大后方的建设——修建黔桂铁路为创作题材。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代表了冯法祀40年代现实主义油画创作的风格特征,即在抗战的特殊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瞬间记录,快速作画,注重整体,不拘细节的所谓“急行军”似的画法。尽管《捉虱子》家喻户晓,然而同期的《开山》及其创作稿鲜为人知,此次展出,不但能够使同期作品互相映衬,尤其能够客观而全面地呈现冯法祀以画笔反映时代的深度和广度,更为重要的是,这批作品较为客观地呈现出冯法祀在40年代初探现实主义艺术创作这座大山时的状态。
展览第二版块主要展出了冯法祀的“风景写生”系列。 1957年“马训班”结束后,马克西莫夫带领部分学员进行全国旅行写生,“风景写生”即是冯法祀在此期间的系列作品。这批作品与冯法祀“马训班”结业创作《刘胡兰就义》于同一年完成。此次单独展出“风景写生”系列,以便学界将二者彼此对照,深入理解冯法祀如何运用新的创作方法,既能够表现重大历史题材,深化革命现实主义风格,又能够如实反映现实生活。这批“风景写生”系列,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记录了冯法祀行走于新中国大江南北的足迹,更在于呈现出了冯法祀在新的历史时期,运用新的创作手法,在现实主义艺术创作这座大山中日精月进的足迹。
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前言中说:回顾冯法祀的一生,是革命和战斗的一生,也是作画不缀的一生,尽管他创作了多幅影响深远的革命历史题材的杰作,也画了大量反映新中国风貌的作品,但在本质上,他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一生致力于油画语言的提高与丰富,临终辞世前还手握画笔,以85岁高龄同时进行着几幅作品的创作,以致在身后留下几件未竟之作。这批临终绝笔,一方面能够形象地体现出冯法祀先生一生勤勉,作画不缀,勇攀艺术高峰的品格,另一方面也使人们更好地管窥冯法祀“艺为人生”,“人生为艺”的一生,并以此特殊方式表达对冯法祀先生的追思之情。”
据悉,展览将展出至2015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