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召开“艺术与美术馆建筑”论坛
2014年11月4日, “艺术与美术馆建筑”国际学术论坛在中国美术馆召开。来自中国、德国、法国的数十位美术馆建筑专家、美术馆和艺术家代表参加了这次论坛,并同时展开专题讲演和小组讨论。
中国美术馆和北京歌德学院联合主办的这次论坛,既是对歌德学院在中国举办的系列展览《东西德建筑发展历程(1949-1989)》的总结,也标志着中国美术馆一段新篇章的开始。“艺术与美术馆建筑”探讨的是艺术实践与美术馆建筑设计的关系,不同于其它实用建筑,美术馆代表着性格鲜明、精气神十足的一类“文化建筑”,只有充分理解艺术、艺术家和广大观众的所需,一座美术馆才是真正的设计杰作,只有融入当地的文化和日常生活,一座美术馆才会成为一座城市的灵魂。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谢小凡对此次论坛召开的初衷进行了介绍,本次论坛是在中国美术馆前任范馆长和歌德学院院长安德斯先生今年2月一次会议上提出的,此次论坛初衷是在为我们即将建设的新国家美术馆提供一个关于国内外一些成型的美术馆经验,为我们的新馆建设做知识上、经验上、理论上和学术上的准备。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教授汪民安在研讨会上就美术馆与艺术品等问题上提出思考。艺术品在展示时所受到的重视与放入库房后的对比,当艺术品撤展后其艺术价值如何体现,如何能使艺术品在不同的空间发生更大的价值值得我们思考。美术馆越来越发展成为更加包容、开放的场所,美术馆甚至逐渐代替了大学的某些功能,一些讲座从大学移到艺术馆,这是艺术馆发展的趋势。
策展人Ilka Ruby认为,建筑可以以其形式告诉大家内部与外部发生了什么。美术馆是艺术品展示的场所,是政治、文化共同的体现。建筑作为公共空间可以进行多种形态、使用者混合的呈现,将不同文化、不同群体的人放到同一空间中,这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交流。
建筑策展人、设计师唐克扬自2011年以来负责中国美术馆艺术与建筑中心的研究项目,作为美术馆和展览建筑专家担任了多个重要项目的评委和学术顾问。唐克扬认为,美术馆的筹建包括城市上下文、艺术、建筑设计、可行性四方面的考虑,中国美术馆新馆将建成一个更加包容的公共空间。
在建筑形象和建筑功能上,美术馆的建筑功能更为重要。中国美术馆新馆将筹备更加完善的、系统化的管理,新的美术馆功能将达到100多项。中国美术馆新馆将具备展览、交流、活动、学习、思考等功能,将是一个更加具有开放性的场馆。
艺术为美术馆提供了内容,美术馆反过来也启示着艺术未来的方向。 9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与法国外长法比尤斯见证了在巴黎向法国让•努维尔事务所与北京市建筑设计院联合颁布中标新的中国国家美术馆建筑设计项目中标通知书。前所未有的这一大型项目的开展既需要“硬件”也需要“软件”,对于“中国气象”和当代建筑学关系的探讨,美术馆建筑的哲学和历史渊源将成为这次论坛的重中之重。
我们期待着这样的对话能为国家重点项目献计献策,通过理性有序的学术探讨,为未来的国家美术馆工作先期修建一座集思广益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