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画廊画院美院 > 美院 > 业界动态

中国美院首办大规模油画展

2014年09月16日 11:02:46  来源:东方早报(上海)

大型油画展览“我们在绘画中:中国油画国美之路” 9月20日将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这是中国美院建校86年来首次全面的油画回顾展,展出林风眠、吴大羽、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肖峰、全山石、许江等该院历史上百余名著名教授、校友的300多幅作品。

“回望是为了探寻未来。这次展览旨在梳理自身的历史,唤起心中的记忆,唤醒我们将油画本体语言进行当代性转换的主动意识,把对历史脉络的整理变成重新建立中国本土文化的出发点,并努力在全球与本土的互动机制中寻找油画创作的新路径,毕竟,我们在绘画中。”中国美院油画系主任杨参军9月15日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此次画展分为“担当”、“先锋”、“创格”、“体象”、“传习”5个板块,互为语境、各自展开,呈现中国美院油画的不同面向。其中“传习”篇为文献资料以及日常习作,单独在校史馆作为文献展展出。

“担当”集中展现中国美院油画系1928年建校至今主题性绘画创作的成果,从“启蒙者”、“共和国纪念碑”、“回归与穿越”、“现场与追问”4个方面概括主题性绘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嬗变,描绘和勾勒了各个时期不同的精神追求与创作风貌:新文化时期知识分子推动社会革命、实现民族自强的启蒙精神与人道情怀;新中国成立后头30年中在延安革命文艺思想的指引下,以革命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出的凝聚着共和国精神气象的巨制;新时期以多样化的油画语言对复杂的历史感受作出的个性表达与尝试;新世纪历史经验中进行的对历史观的反思和对现场感的重建……

“创格”系统梳理了中国美院油画系86年来对油画本体语言的实验,力图概括出“国美油画”独具特色的艺术品格和融合中西艺术精神的诗性追求。经历了1920年代以林风眠为代表的留法艺术家、1930年代以王悦之为代表的留日艺术家的多元探索,中国美院油画在倡导现代主义的同时,也建构起写实主义的底蕴。1950年代,延安文艺思想到来、新中国文艺创作思想确立;1960年代,“苏派”引入和“罗训班”开展;1980年代,不断的派出学习与国际交流,使得多种艺术源流在国美落地生根,多元实验在国美油画的道路上展开并壮大,最终形成“崇学养、重笔意、尊形式”的学术传统和语言体系。

“先锋”突出的是中国美院油画反思、批判的精神与艺术品格,以“表现与救赎”、“转换与活化”、“反思与趋新”、“横站与居间”,总结了该院油画家面对历史大潮和文化危机所表现出的忧患意识与批判精神。各时代的绘画先锋面对中外绘画语言与艺术思想交锋,建立起转换与活化的创新意识;面对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始终保持着勇于挑战、大胆尝试的传统;面对艺术潮流与时尚话语,甘于寂寞,坚守独立意志和批判的思想姿态。

“体象”,以20年来的具象表现实践为案例,呈现了“国美油画”面对图像媒体时代的感受力衰微,直面绘画的当代困境,试图重建当代绘画方法论的系统实验。该板块以“双向转化”、“具象表现”、“体象之路”3个部分,阐述了中国美院油画在哲学沉思与视觉追问之间,在古典画论与现象学哲学之间的双向转化,总结了23年来国美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论与教学体系的建设过程。而“体象之路”则呈现出油画家如何从现象学的境域直观中提炼出画者的观象之法,从中国传统文论中发展出绘画的诗性感受,在眼手心的交相运作中启动感同身受的视觉体知,从而求达绘画“表现的强度、语言的纯度、思考的深度”,并最终直面图像时代“绘画感受力重建”的时代命题而有所作为。

中国美院跨媒体学院院长、展览策展人高士明表示,“担当篇”回答“画什么”,强调国美油画的现实关怀与历史经验;“创格篇”探究“怎么画”,梳理油画本体语言的深度建构;“先锋篇”追问“为何而画”,展现艺术运动中的批判与实验;“体象篇”则反复探寻“画是什么”,在感受力式微的时代直面绘画危机,在媒体图像境域中召唤绘画的存在学意义。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