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画廊画院美院 > 美院 > 业界动态

中央美院少儿艺术教育现绩效 举办颁奖典礼

2014年01月17日 11:19:18  来源:艺术中国

2014年1月11日下午两点,中央美术学院少儿艺术教育工作室在美院礼堂举办了隆重的颁奖典礼。这次典礼主要为在北京市朝阳国际青少年书画大赛中获奖的工作室学员们颁发获奖证书。此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首次收藏工作室学员十二幅优秀作品,小艺术家获得收藏证书。典礼由工作室负责人郑勤砚老师主持,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军教授、贺西林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常锐伦教授,国家博物馆典藏部主任谢晓铨研究员,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庞桂馨女士,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建筑创作一所所长祁斌教授等出席了典礼,并为获奖小朋友们颁奖。工作室学员及家长百余人参加了典礼,小朋友代表们还为嘉宾和家长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大家首先观看了工作室三年来的成长短片,短片由课堂剪影、我长大了、我的作品三部分组成。短片记录了孩子们成长和创作的珍贵瞬间,一张张灿烂的笑容和永恒的镜头让所有人无比感动。孩子们在创造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从四岁时稚嫩的描绘到七岁时自由的表达,从五岁时梦幻意识的全面开发到八岁正经历着身心成长质的飞跃,从十岁时群体意识在画面的表达到十五岁自我叛逆的拘禁和挥洒,在孩子们不同时期的照片及作品中,我们清晰地看到这种成长的脉络。郑勤砚老师曾在文章中提出:绘画对儿童来说是感官的日记。与文字日记不同的是,感官是非线性的思考,跳跃性的思考。我们常常看到儿童将不相关的事物放在同一个画面上,因为艺术的感官是非常复杂的系统,用文字很难形容。学习不同的艺术创作方式,对于感官知能的成长都有助益,能够帮助艺术成长的教育,必须建立在教师认知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引导具象或抽象的表现模式,都不应是艺术启发所赋予的绝对责任,艺术是自发性的个人经验和内心感受的融合。要启发孩子艺术与创意的心灵,师长必须对于他们的想法具有高度的包容性。

中央美术学院少儿艺术教育工作室的最大不同之处,便是建立之初便确定的明确的研究方向:通过具体的不同年龄段的孩童艺术实践及策略研究,拓展和构建中国儿童、青少年到成人的艺术发展规律模式。工作室负责人郑勤砚老师在短片中深情地写道:“孩子,你真的渐渐长大了,是因为我看到你画中的成长,这些作品已然成为你真实的成长记录和心灵镜像。因为只有心灵的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只有智慧的表达才是真正的长大。未来,你可以继续画,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画,但是,你曾经留下的那些绘画的印记,已经在我们的一生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其实我,更愿意在你画的过程和画的形象中感受你心灵的力量和成长的轨迹,它们是我了解你的重要的窗口,也是我走近你心灵的最好通道。与其说,你需要画画来充实你的生命,表达你的情感,记录你的人生,毋庸说,我盼望着你的画充实我有限的生命,充盈我不能没有你的世界和情感,让我的生命因你的精彩而绽放。”人们动情于这样的一群美术教育实践者、研究者正在身体力行地为孩子们科学地接受艺术教育贡献力量,奉献真诚的爱心。更是为这样一个在中国最高美术学府的儿童、青少年教育机构作出的艺术教育研究及其实践教育探索性的成果由衷地赞赏和钦佩。

“教育的核心概念是心灵。”郑勤砚老师如是说。了解儿童应该成为美术教学的基础。儿童的兴趣、发明、想法,以及自己所经历的艺术史,都应该是学校安排艺术课程的参考和依据,教师和儿童对于每一堂艺术课都有相同的贡献。艺术教学需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位充满想象和经验丰富的儿童,以保存他们所展现的艺术家气息。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孩子快乐成长,对生活充满好奇与想象,对他人有善良和关怀的心,在孩童时期从内在的唤醒,唤醒对世界、人性美的感悟。许多艺术教育并没有启动我们内心真正的对美的感觉,对外在世界、对大自然、对色彩、对形的感觉都没有,而把我们隔离在另外一个地方,教我们一些所谓很重要的知识,可是知识并不代表情感,没有启发感觉的艺术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有的儿童教学很固化,不同材料的使用无可厚非,但是什么材料都用,甚至没有美感也在用。不是用特殊材料强烈表现奇特的感受,就是去创造出一些所谓奇特的东西。事实上,真正好的艺术教育课堂,应带给孩子平实、朴素的美感,从心灵深处唤醒孩子充满童真和智慧的心灵。那是一种可以呼吸的美,一种原始的感觉和丰富的生命力量。

中央美术学院李军副院长在发言中谈到:在美院的这个礼堂里,他参加过无数场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的毕业典礼,而此次的典礼却是最让他感动的。因为这意味着美院如今已不仅仅是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领军者,也在为基础美术教育的进步做着积极的实践和贡献。少儿艺术教育工作室隶属于人文学院美术教育学系, 郑勤砚老师于2010年创办工作室以来,积极以研究来促进教学,不断深入对儿童、青少年、成人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及艺术发展课题的实践与理论的研究。工作室在注重国际艺术教育理念与本土文化艺术特色结合的同时,倡导爱的教育,致力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少儿艺术教育理论研究及实践体系,根据不同时期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设计课程,既强调科学性,又关注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全面提升儿童、青少年的整体艺术修养,塑造孩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少儿艺术教育工作室未来一定会为中国正在发展中的儿童、青少年的艺术教育起到学术先行,科学实践的导向意义。

工作室家长代表清华建筑学院建筑与设计研究所祁斌教授说:我和我的孩子是工作室的新成员,但是我们对工作室的感情却无比深厚。每星期我和我的女儿最盼望的就是周六在美院一天的时光,以至于我繁忙的出差、会议等工作都会为这一天绕道而行。我很庆幸我的女儿能够接受工作室国际化的美术教育理念,而我自身的艺术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地受到影响和改变。中央美术学院少儿艺术教育工作室鼓励儿童将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带入课堂,这些经验经常带有强烈的感情和幻想色彩。当孩子们进行色彩或线描时,他们就会知道他们的材料有特殊的性质和品质,会同他们经验的某些方面更好地产生共鸣。随着儿童探索和发现材料中更多的新的可能性,这种新知识唤起他们实际生活经验的特殊方面(思想、感知、感觉、感官反应),使它们成为可用于新探索和苦心经营的可能性。通过这种涉及主动的、实际的手工材料操作的辩证法,就产生了很多重要的学问。由于材料使大脑仔细思考各种反应,它们同时也作为反思的媒介而起作用,引发了意义的新的微妙变化,丰富了思想、记忆和对结果进行思考之间的辩证法,牵涉到思维、感觉和感官等方面。随着时间推移,通过想象力的练习,会成为新的综合性的组合。郑勤砚老师认为,正是由于对孩子们普通生活问题的关注,课程构建出关于他们对普通生活的叙述。一种材料转化为一个内心事件,包括大脑理解的经验,在此过程中审美推理的作用强化了这个结果。而事实上,美术学习所习得的关于鉴赏、推理、空间、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在其他学科学习中得到迁移,从而整体提升和拓展人的左右脑均衡发展,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素养和品质。工作室正在进行的个案研究,将通过长期的追踪调查,来获得证据和经验。

颁奖典礼在孩子们的喜悦和笑声中接近尾声,看到这个中国重要的早期教育研究实践基地的成果不禁让人赞叹。工作室近两年来已经出版图书百余册,其中《我的第一本艺术书》、《365个艺术创意》系列更是成为畅销书,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追捧。《中华传统故事》原创绘本系列不仅在中国大陆受到欢迎,已经在香港澳门广泛发行。《大艺术家风格绘本》系列故事中英文音频你可以在线下载和聆听,听英文故事,看名画家风格故事,真是再好不过的双语学习教材了。工作室小朋友的足迹更是遍布各地,曾连续三年在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德国奥格斯堡荷尔拜因中学美术廊等地举办画展,小朋友代表们曾受到德国卡塞尔市长的接见,作品被卡塞尔市政厅、波茨坦市政厅永久收藏。并在德国艺术家的指导下在柏林现代博物馆等地鉴赏作品,创作。少儿工作室于2012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成功举办“中国童话”展,于2013年赴柬埔寨吴哥窟写生,并和当地孤儿院小朋友一起创作名为“友谊”的作品,送上帮助和祝福。2014年2月工作室在上海新美术馆的展览在即。让人不得不由衷地感慨:这真是一块中国早期艺术教育实践与研究的重地,未来必将对中国艺术教育的变革产生影响。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