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画廊画院美院 > 美院 > 业界动态

拈花茀手—吴茀之艺术展于浙江美术馆启幕

2013年08月27日 09:22:18  来源:艺术中国

2013年8月23日,“拈花茀手——吴茀之艺术展”于浙江美术馆启幕。自明清以来,“浙派”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已远远超越了地域绘画流派的概念,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形态。特别是浙江近现代的美术大家们,更是赋予“浙派”以继承传统、锐意革新的内在精神,开辟了中国画时代发展的崭新面貌。吴茀之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在艺术创造上达到了高新的境界,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为现代中国画教学奠定了格局基础。自2012年,浙江美术馆征集收藏吴茀之作品61件、藏品32件(组)、印章24方、画稿、草图、诗稿等文献560多张(页),浙江美术馆已成为吴茀之作品重要的收藏和研究机构。以本次展览活动为契机,浙江美术馆将进一步开展吴茀之艺术的研究、展示和宣传,并逐步形成近现代浙江美术史内容丰富、史实明确、传承有序、内涵深厚的学术研究体系,扩大学术影响,彰显社会效应。

艺术家吴茀之

吴茀之(1900—1977),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人,初名士绥,字茀之,以字行,后改名谿,号吴谿子。1922年,考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于吴昌硕、王一亭大写意画派多有受益。1925年毕业后,先后任教于苏州第一师范和淮安中学。1928年出版《茀之画稿》,刘海粟题“超逸高妙”勉之。1929年回上海美专任教兼沪江大学及附属中学美术导师。1932年春,吴茀之与潘天寿、诸闻韵、张书旗、张振铎组织“白社”,继承革新精神,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研究与弘扬。历任上海美专教授,国立艺专教授、教务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国画系主任。吴茀之先生是现代中国画的大家。他擅长写意花鸟,间作山水、人物、走兽,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他一生对中国画怀有深挚的感情,勤奋执着、卓然成风,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探求中,始终追求中国书画所蕴涵的哲学维度和精神境界,崇尚品藻情趣、学养格调的文人画风格,从他身上,我们得以窥见20世纪文人绘画的清晰脉络。吴茀之的绘画,初学吴昌硕,后学“扬州八怪”,并上溯到石涛、八大、青藤、白阳诸家,悉心研究,力求变革。他受吴昌硕影响颇深,与潘天寿亦过从甚密,却能另辟蹊径,结合自身特点,意在古拙丰泽,终成笔墨健拔,气势磅礴,艳而不俗,多而不乱,清丽超脱的艺术风格。他的花鸟画创作题材极其广泛,尤其是常以农作物入画,正是深怀这份热爱自然、关照生命、赞美生活、热情讴歌劳动人民的艺术理念,使其作品充满情感,雅俗共赏。吴茀之的作品以繁见长,繁中有简,繁而不乱,这得益于他高超的穿插技法,用笔劲挺雄健、气势贯通,用墨千变万化、浑然天成,雄浑沉厚的画风中融入灵动潇洒,奔放健劲中不失端庄秀雅,达到了笔歌墨舞、相映成辉的博大境界。

吴茀之不仅是一位书画大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美术教育家。他与黄宾虹、潘天寿、诸乐三等一同建立了现代美术院校的中国画教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书画人才,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浙江美术学院率先在全国提出中国画系按人物、山水、花鸟分科学习,普遍形成了全国美术院校中国画分系分科教育的局面。在教学中,强调中国画自身的造型基础,重视技法的学习和创新,特别是提倡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淀,加强诗书画印综合素养。吴茀之接受过西画教育,对中国画教学加以改进,加强了临摹和写生训练,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正是在这样的实践和探索中,“浙派”人物、山水、花鸟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相互发展,才得以开创了如今的繁荣局面。吴茀之的艺术是大众的。我们应当继承和践行吴茀之先生的艺术宏愿,加大传统文化的展示和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们能够享受优秀的艺术成果。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近200件吴茀之作品,以及一大批珍贵文献资料,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吴茀之作品展。为了让广大观众更好地了解吴茀之艺术,我们在展览的开始部分,梳理呈现了吴茀之重要的艺术阶段,全面回顾了吴茀之的艺术历程,通过重点作品的介绍和解读,以期展现出吴茀之高超的艺术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