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迈向转型:从展馆到公共文化服务
中国的美术馆发展之路在五十年这个节点上开始改变,如果说上一个五十年完成的是对中国百年美术史的研究收藏和对西方美术的了解和引进,而在信息时代之下,中国的美术馆在下一个五十年该走向何方?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收藏与研究,中国美术馆在11万件藏品中遴选了660件艺术品推出“与时代同行”作为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藏品大展,用《父亲》《艰苦岁月》《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讲述了中国美术的百年之路。
中国美术馆五十年一路走来,印证的是新中国以来的中国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发展历程,当文化开始成为社会发展的座上宾,各地美术馆和博物馆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扩张期,美术馆的大变革时代已然开始。首先是中国美术馆自2008年宣布兴建新馆计划,直到2012年传出消息称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的设计方案在竞标中胜出,将作为新的国家美术馆新馆方案;上海美术馆从2011年10月13日宣布搬迁消息开始至2012年10月1日,中华艺术宫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馆不到的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上海美术馆的细分时代。除此之外还包括江苏、浙江、天津、山西等地的美术馆纷纷落成。回望中国美术馆走过的五十年和举办的四千多场展览,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美术馆引进的一批国外展览让很多艺术家依然记忆犹新,并将那段时间称之为中国美术馆的“黄金时代”。
当改革开放之初,青年艺术家从未走出国门,中国美术馆连续引进了西方古典和现代艺术的多个展览,包括法国农村风景绘画、波士顿的抽象艺术,还有安迪·沃霍尔、毕加索、罗丹等,“当美术家们看到那些展览毫无疑问是兴奋的,大家都急切的跟上世界的脚步,首先是解渴的,其次是解惑的,那个时候能看到国外的画册就已经很少,能够通过美术馆这个窗口看到西方艺术家的原作,大家就千里迢迢坐着硬座来北京看展览。”范迪安回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已然不会出现当年的情景,艺术家能够看到西方艺术品的机会太多了,美术馆所要思考的问题也在转变,如果说八十年代美术馆主要是推动美术界的创作,而现在和未来美术馆的重点则是为公众做好审美普及。范迪安说:“我们觉得这个时候可能更多的是面向公众,这几年我做馆长也是要考虑的,为美术家服务当然是天经地义的,要服好务,但是从公众层面来看中国老百姓都到国际上去看艺术品的机会还是少,我们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平还急需得到比较快的提高,因为这是建设和谐中国、文明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也是培养现代文明的重要方式。”
同时,过去的中国美术馆对于公众来说是“有点儿藏品,也有点儿服务,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以展览为中心,所以比较多的是一个展览馆,今后我们要是一个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机构。”而中国美术馆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且最有代表性的美术馆,除了自身的变化和改革,如何以一个国家美术馆的形象来引领全国美术馆的方向也成为一种责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在采访中也谈到各地美术馆在硬件设施完善之后软实力的缺乏,大量美术馆缺乏的是藏品的积累而需要支持,从而造成了中国美术馆藏品的借展压力增大,而为了更好的支持各地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正在考虑更好的共享机制,梁江介绍目前文化部正在准备建立一个全国美术资源的数据库,除了中国美术馆所有藏品要数字化,全国各地公立美术馆,像广东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央美美术馆也有一部分藏品的积累,都纳入到文化部全国性大的信息资源库里边,这样统一来调配,就可以在更高的一个层面上满足公众新的文化诉求。
谈到中国美术馆如何以一个国家美术馆的形象引领各地美术馆的方向时,范迪安认为事情都是润物无声的作用,“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滋润心灵,感动心灵的作用,所以美术馆为什么这几年还是坚持根据我国社会发展总体的需求,根据社会文化心理形势着重在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上多思考,应该说美术馆的展览的确以主旋律为主,但是更加丰富的、多样的形式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