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公立美术馆的过客
当代艺术与公立美术馆之间的关系可谓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一个说不尽的话题。今年“两会”期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艺术家刘小东在个人提案中支持公立美术馆收藏当代艺术。一石激起千重浪,不少业界人士纷纷发表各自的观点。有的人认为当代艺术是公立美术馆的过客;也有的人认为,当代艺术不配公立美术馆收藏。有专家认为,美术馆(包括博物馆)是艺术品的坟墓,换言之,当代艺术作品是反美术馆的。因为美术馆用于办展的作品和收藏的作品都是古代作品或是符合主旋律要求的作品,这对于公立美术馆来说是不得不谨慎选择。即使馆长站在支持当代艺术的角度,也很难系统地收藏当代艺术作品。更何况,公立美术馆在对外收藏资金上也多是捉襟见肘。随着美术馆时代的到来,不少当代艺术作品除了少数在公立美术馆展出外,也在一些私立美术馆(包括民营美术馆)展出。当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在海外也有不少。言及美术馆,可以说没有收藏就没有美术馆。美术馆不仅仅是展览馆的概念,除此之外,学术研究、公共教育等等一系列美术馆文化上的内容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美术馆是一个知识生产的地方。公立美术馆没有大力进行收藏当代艺术作品不外乎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当代艺术作品本身的问题。我们知道,当代艺术创作最为重要的是它的观念性即作品的批判性。艺术家为某个观念寻找到恰当的艺术符号是创作当代艺术作品的前提。之所以,当代艺术存在“反观众性”现象,其背后的真实原因就在于当代艺术家没有很好的在作品中直接传达创作意图。可以说,现今很多所谓的当代艺术作品经不起社会学意义上的科学分析。也就是说,当代艺术创作不仅仅是感性冲动的结果,理性在作品中的分量也愈来愈重要。因为当代艺术创作不是别的学科的依附品,它存在的价值在于对真理的发现,且常常有独特的视角。可以说,我们国内的公立美术馆很大一部分收藏的是架上绘画,如此看来,目前我们的公立美术馆可能仍没有空间以及保护设备能够收藏装置艺术作品。
二是当代艺术作品市场价的问题。如今好的当代艺术作品动辄上亿,即使低点也不会低到离谱的程度。有趣的是,国家能够拿几千万甚至上亿的人民币来买传世古代书画等文物作品,而在政府眼中艺术作品不是文物,自然对它目前的价值尚待商榷。另外,公立美术馆一样面临收藏资金紧缺的状态。即使有一部分资金,也多是顾及弘扬主旋律的作品,如此留给当代艺术作品的资金少得可怜。同时,公立美术馆在艺术品捐赠机制上仍未完善,亟待出台相关政策对民间资本进行引导和约束。
对此,有人做过形象的比喻,当代艺术与公立美术馆之间的关系就像牛郎织女,只是偶尔相逢,像过客一样,匆匆相交,并没有长厮守。即使如此,我也不认为当代艺术是公立美术馆的过客。因为古代、近现代的优秀艺术作品终究有限,我们民众的审美需求也将逐步接纳欣赏当代艺术,如何做好对当代艺术开放的问题则是目前公立美术馆亟待注意的地方。笔者以为,公立美术馆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它。第一,增加对当代艺术的认识与鉴别能力;第二,设立当代艺术专项基金;第三,改建或另建美术馆空间,以满足作品展览和作品收藏空间;第四,积极引进优秀当代艺术展,加大宣传力度和服务教育力度。之所以,我们寄希望于公立美术馆,是因为它相比于民营美术馆来说更有能力也有实力保管研究艺术家们的艺术作品,它有一套相对完备有序的收藏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因为艺术作品的最好归宿是在美术馆(博物馆)。当然,公立美术馆在收藏认识上也应当跟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