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画廊画院美院 > 美院 > 业界动态

湖北美术馆:从展览馆向博物馆转型

2013年04月16日 09:43:56  来源:中国文化报

“哇!这里还有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民国26年的教师聘书及学生成绩单!”常常有观众在湖北美术馆三楼展厅发出这样的惊叹。该馆推出的“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固定陈列,在开展几个月来吸引了很多不同年龄与知识背景的观众前往参观。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参观完展览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它很好地梳理了20世纪以来湖北美术的发展历程,形成了20世纪前半叶、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三个历史时期的有机架构。”令他印象极深的是,“他们征集整理了大量文献史料,用文献说话、用事实说话,这样就使得原来不很清晰的湖北美术的百年发展史变得清晰起来,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观赏性。”对于一个建馆5年、尚属年轻的美术馆来说,汇集社会专家资源推出固定陈列展,不仅需要决心和勇气,更反映了其在专业化建设上的导向和思路——由美术展览馆向美术博物馆转型,湖北美术馆迈出了重要一步。

梳理“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

湖北美术在近百年来的发展中,有着丰厚的成果,但由于诸多的历史原因,一直未能得到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展示。其中对20世纪湖北美术史的整体梳理与研究,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虽在不同时期举办过各种展览与活动,也出现过一些针对个案与现象的研究,但这些工作对于呈现湖北美术的整体面貌与发展历程来说并不完整。目前呈现在公众面前的“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由“民国时期美术”(1911-1949)、“新中国时期美术”(1949-1978)和“新时期美术”(1979-2000)三部分构成,它从构成重大美术史意义的思潮、现象、事件、人物等出发,一方面从代表性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入手,另一方面,多方收集文献史料及研究着述,并将相关的历史文献、手稿、印刷品、美术出版物等资料与美术创作成果同台呈现,体现了立体的展陈效果。然而,在一直参与该项目的湖北美术馆学术部胡莺看来,这也是一段颇为艰辛的历程。据她介绍,展览筹备4年来,湖北美术馆先后召开了数次专家会议,对展览结构、大纲内容及展陈方式等多次论证,征求意见。不仅专设展览文献编辑组,利用社会专家资源深入研究、梳理脉络,而且尽一切努力对重要作品与文献进行抢救性收藏。

仅文献编辑部分就用了近3年的时间,不仅在湖北省及武汉市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以及高校图书馆查阅文献史料,还结合采访老一辈艺术家和相关专家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以民国时期(1949年以前)为例,从图书及期刊原刊中就翻拍了近千张图片;从233卷的期刊与报纸缩微胶卷中,扫描了1300多张胶片;并整理成文字100多万字。约6万字的《20世纪湖北美术大事记》,成为征集展品与撰写展览大纲的重要基础与依据。通过购藏、接受捐赠等方式,征集到与展览相关的原刊400余本,年画、书样与画片50多张,连环画刊100多本,画集与着述300余本,民国时期实物20多件。除文献史料外,以购藏、借展、复制等方式确定近百件参展作品。6万字大事记,500张文献图片,100余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这些数字成为该展览的重要注解。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看完展览后激动地说:“我国的美术馆中,这一类展览非常少,尤其是民国时期的美术资料非常珍贵。这段历史已经离我们很远了,有很多东西特别模糊了,我们应该怎样去重视、梳理出清晰的脉络,我在这个展览中看到了这种努力,我相信它会对中国美术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陈列展吸引“不懂美术的人”

对于国内的多数美术馆来说,展览一个接着一个、不断地开展闭展,似乎是一个常态。然而,对于起步较晚的中国美术馆事业来说,摆脱这一窘境的重要手段,就是逐步推出藏品的固定陈列。这不仅是美术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各美术馆办馆特色与学术水平的体现。“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的推出,既有湖北美术馆对社会、历史担当的责任意识,也体现出推进区域美术发展的文化自觉。这几年,湖北美术馆以湖北近百年的美术现象及作品作为研究和呈现的切入点,陆续推出了“回顾与展望”系列展览,分别对湖北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等领域进行了梳理,并有计划地开展了收藏工作。“作为公共艺术展示与研究的平台,湖北美术馆有责任去推进湖北艺术的发展,并使之产生影响。”傅中望说。

作为湖北美术馆掌门人,傅中望上任后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在学术梳理和展览陈列上。在他看来,固定陈列展会给湖北人民带来很多美术教育、美术研究、美术创作以及文化传承的直观感受,哪怕是不懂美术的人去看也很容易接受。因此,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是,他自任职以来每天都要看美术馆的留言簿,他还喜欢在美术馆看来往的观众,观察他们在画作前的言行表现。“湖北美术馆建馆5年来已逐渐走出了一个自己的模式,特别是对地方美术的研究以及文献资料的整理方面,让我特别受启发。我觉得一个美术馆不是只做临时性的展览,还要对地方美术和每个城市的文化关系、历史关系做些梳理,让市民在这里感到一种家园的亲近感,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说。

服务要以公众为中心

70多岁的龚乃兴在画作前驻足良久。跨越百年的湖北美术史,以及现场的那些文献、实物及作品在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眼中有股“怀旧”的味道。“1958年以来的作品最吸引我,令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场景。那时,我正年轻。”他说。而对于从湖北走出去的着名理论家皮道坚来说,意义又不一样:“尤其是民国时期的文献收集很广泛、很细致、很深入,很多材料改变了我的一些看法。”对此,评论家孙振华这样总结:“这个展览选择了好的学术角度,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来叙述湖北百年美术发展状况,因为湖北美术的百年发展见证了国家民族至关重要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对于美术馆还是学者,都为他们的美术史撰写与整理提供了非常好的模式和框架,并对一个地区的美术史梳理具有启示意义。”

但是作为一个美术文献展,如何既保证文献的严谨性,又具有美术的品质,达到感性与理性的高度统一,内容与形式的丰富饱满?作为一个长期固定陈列,如何充分运用展示手段,营造参观气氛、提升展示效果?策展人员在展陈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从先期召开专家论证会,到后来从细处着眼,照顾到不同观众的需要。比如展线的设计遵循大多数观众的观展习惯;内容的呈现力争有节奏、有起伏,保证观展心理的舒畅。此外,为吸引年轻观众参与互动,还利用科技手段,在展厅内设置不同形式和规格的多台电子触屏机。

“作为公共文化场所,美术馆要对提高公众审美品位起到重要作用,就要对老百姓形成持久的感召力,就必须要有长期的固定陈列。”批评家黄河清说。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是美术馆推出固定陈列的前提。目前,“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被列入为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重点课题,这意味着该项目的研究将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其意义,也将由对地域美术的梳理研究,延伸成为构建当代文化艺术的重要一部分。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