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为美术馆增添活力
各级国有美术馆的免费开放,不仅开启了中国美术馆事业发展的新阶段,也拉近了美术馆与普通观众的距离。越来越多的观众把去美术馆作为学习、休闲的优先选项。美术馆在“免费”之余,如何通过各类公共教育和推广活动吸引大家的持续关注、参与互动,从而真正达到提升审美水平的目的,更是美术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记者从文化部日前开展的“2012年度全国美术馆发展扶持计划”中看到,优秀展览及其公共教育与推广是近两年来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引导美术馆专业化建设、促进美术馆规范化发展的扶持重点。其中,探索内容日益丰富、形式灵活的公共教育和推广活动,已逐渐成为各美术馆的文化自觉,其意义正在不断地显现出来。
美术馆公益属性得到强化
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理事董小明已连续两年参与扶持项目的评选工作。他认为,近年来文化部高度重视全国美术馆的专业化发展,《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办法》的出台,为《全国美术馆管理条例》确定了一个雏形,对各级美术馆自身建设具有指导性作用。而以奖励性扶持的形式对美术馆的优秀项目加以肯定,则是从细处入手,使得这些案例式的优秀项目不仅给美术馆界提供借鉴,更能调动各级美术馆加强专业建设的积极性。董小明说,从公共教育活动的开展上来看,这种美术馆专业建设的自主性、积极性体现得更加明显。“长期以来大家在观念上更重视美术馆的展览功能,但是随着人们对美术馆功能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做好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强化美术馆公益属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董小明告诉记者,通过近两年的参评工作,他发现有越来越多的民营美术馆开始重视公共教育和推广活动,而且许多活动策划得十分超前、很有特色。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民营美术馆在贴近社会和公众需求上有更灵活、更主动的一面,也表明无论公立美术馆还是民营美术馆都在努力追求自身所发挥的社会效益。此次申报优秀公共教育和推广项目的名单中,民营美术馆占总数近1/3的比例,印证了董小明的感受。北京元典美术馆的“共建东湖社区文化艺术新文明项目”、上海证大喜马拉雅美术馆的“与雕塑大师对话——托尼·克拉格雕塑与绘画展”公共教育活动等入围项目让人眼前一亮。北京今日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陈鑫将公共教育看作是美术馆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而非仅仅一项附加服务。该馆2009年起以艺术教育的形式推动城市边缘儿童融入社会的公益项目“插上艺术的翅膀——流动儿童美术教育项目”受到好评。陈鑫介绍,该项目通过精心策划和三年的实验,编写出了一套《流动儿童艺术教育指导手册》。手册不仅与国家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紧密结合,还将艺术家讲授和教学成果展览等引入项目。陈鑫告诉记者,在今日美术馆跟踪调查的反馈中,学生们表示,在“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学到有用的绘画技巧”“开阔了眼界”的同时,也“有一点点融入了北京”。
展现主题特色和地域特点
公共服务是美术馆公益属性的题中之义,但服务的内容却不能千篇一律。北京画院美术馆推出的“龙文书经——小手篆习大格言”儿童主题活动颇显用心之处。策划者一改以往初学书者总是“言必称唐楷”的惯性,从篆书笔画相对简单、结字富有装饰性、更能吸引儿童的兴趣等特点出发,开展对小学生的篆书启蒙教育,取得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认可。10岁小学生周源的家长评价,美术馆中的活动更能吸引孩子的兴趣,而活动控制参与人数,优化教育质量,设置了许多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参与的教学活动,也与校园的美术教育有很大不同。林家奥同学的家长反映说:“平时孩子们很少接触篆书这种书体,今天才明白篆书对少儿书法启蒙具有重要作用。”广东美术馆的“纸飞机——童年十二天”活动同样具有规模不大,专题性强的特点。活动以“童年”作为切入点,孩子们连续12天在美术馆中进行绘画、手工、装置和影像等方面的创作,最终以近400件作品展现了少年儿童在美术馆中的创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