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术馆搬进中国馆 上升为中华艺术宫
如果可能,我希望未来有一些日子,可以坐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那特意打造的3000平方米“城市阳台”上,享受一杯价格不让人肉痛的下午茶;或者,在徜徉于艺术品中间之后,伫立空阔的中华艺术宫顶层,感受浩荡东风扑面,看摩天楼们勾勒出的曲折天际线,看沉稳的黄浦江浩浩东去。我梦想,不久后的一天,恢弘而轩昂的中华艺术宫或者宽大通透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厅里,能有许多孩子结队而来,带着点新奇与迷惑的神情,在某一件大师经典或探索新作前驻足端详、窃窃私语,或者,面对由大烟囱改造的奇异空间,兴致勃勃。
上海美术馆搬进中国馆, ;在亚洲乃至世界艺术界中早已声名大噪的上海双年展,从此有了连续空间巨大、可以盛放艺术家各种奇异、庞大策划的固定场馆。对于人多地少而习惯于“螺蛳壳里做道场”的上海美术圈来说,自是一大转折与收获。但对于多数很少走进美术馆、一直觉得当代艺术“看不懂”的平民百姓而言,其意义恐怕却是在艺术之外。一座有意义的着名建筑,可能会成为促使他们亲近艺术的缘由。今天的上海乃至中国,并不缺少各种摩登、豪华与巍峨,但肯拿出黄金地块之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最宝贵的城市资源,去涵养社会公益,倡扬文化艺术,化巍峨恢弘为普罗大众可以自在共享的开放公共空间,却还不多。这样的大手笔,不能不令人赞叹。这唱和于浦江两岸的两座艺术殿堂,不仅将有改变上海、中国乃至亚洲艺术生态的现实功用,更注定将成为上海最别致的地标、最亮丽的风景、最重要的见证。
她们见证着正在进行时的上海城市格局与海派文化气质的嬗变从逼仄到舒坦,从精明到大气,从固步自封到海纳百川;她们见证着这座中国最先迈入现代化的超大城市努力“让生活更美好”的进程,也见证着中国近现代以来百多年的沧桑起落,还将见证古老的中华文明如何学会与世界对话,从“与国际接轨”到自信崛起,再一次贡献“中国智慧”。这是艺术与生活、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会心交融。也许,我们依然会“看不懂”,对艺术欣赏无能或兴趣缺缺。然而,从中华艺术宫里的艺术品,到“城市阳台”上的下午茶;从南市发电厂等近代工业遗存,到老城厢弹硌路上拎马桶的弄堂居民;从陆家嘴金融区的林立高楼,到7000万人流汇集世博园的壮观……眼前的和谐、美好,必定会因为有着叠加的城市记忆、民族脚印而更厚重,更令人沉醉和心动。生活,就因此而变得更美好;人,就因此而更多创新趣味,更多会心微笑。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