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中会书法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闭幕
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墨华翰韵”尤中会书法艺术大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闭幕。应河南、湖北、广东、浙江、山东、山西等地宣传部门邀请,尤中会将陆续到各地进行巡展。举办如此规模的个人书法大展,不要说在湖北书画史上尚属首次,在全国书画史上也并不多见。借此机会,腾讯文化对书法大家尤中会进行了专题釆访,并请尤中会为腾迅书院题写刊头。祖父为光绪秀才,描红始于叔父小楷。
尤中会于1944年出生于河南省临颍县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父尤遂成是清光绪十八年的秀才,32岁时因患肺病英年早逝。尤中会从小酷爱书法,就是起源于临摹祖父传下的这几箱书法手迹和碑帖。为续书香,在4岁时,尤中会的父亲将他送到了叔父尤岑岭所创办的私塾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与此同时,尤中会还开始描红写大字,而他第一次临摹的正是叔叔手写的工笔小楷,还有那首耳熟能详的《蒙学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自此,尤中会便闯入了书法艺术的神奇世界。”在接受采访时,尤中会回忆说:“小时候,不会背诗、写不好字都是要挨板子的。”临摹多了,叔父的手写贴已经满足不了他的需求。好奇的尤中会免不了到处去翻箱倒柜。于是便在无意间翻岀了身为前清秀才的爷爷尤遂成留下的几箱书法手迹和线装名家字帖。 叔父见尤中会聪敏过人,且毛笔字又日日见长,尽管不舍得,但还是让尤中会把那几箱书法手迹和线装名字帖都拿了去。
在那个书籍匮乏的年代,尤中会有了那几箱爷爷的书法手迹和线装名字帖,的确有“饿虎扑食”一般的感觉。在别的孩子还不知“人之初,性本善”的年纪,尤中会却早已对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王羲之、王献之以及米芾和文征明等等了如指掌。并对这些大家的书法技巧烂熟于胸。
军旅峥嵘增刚健之气,诗文音乐润阴柔之风
尤中会书法之线条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犹如美女之腕,肉包骨上,筋藏肉内,血浸其中。骨则支撑,筋则柔韧,肉则丰腴,血则润泽。这样的书法线条浓纤得中,丰润柔韧,温韵遒劲,神清气畅,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书坛泰斗、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对尤中会的书法赞叹不已:“在我过去见过的书法作品中,像尤中会作品这样独特的不多,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张海主席还这样解读尤中会的书法作品:“真正的书法艺术应该用两句话来概括: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这个合就是认真继承传统,不管是形或者神,首先是似,然后再离开,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不少人之所以不能达到理想境界而成为书法大家,多是能合,不能分,或者未合即离。尤先生既能合又能分,而且这个度也把握得恰到好处。这不仅对我,而且对所有的书法爱好者,都是很好的启示。”
尤中会将自己的书法特点概括为:“刚毅峻健,洒脱飘逸”。高中毕业后,尤中会参军入伍,成为空降兵部队中的一名战士。他所在的部队,前身是朝鲜上甘岭战役中的黄继光英雄连,尤中会还曾担任过两年黄继光班的班长。八年的连队生活,锻炼了他刚直坚韧的个性,而这种个性气质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他的书法艺术中。
书法是性情的艺术、学养的艺术。尤中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书法韵律,书卷之气是书者学养的流露。学养者,沃土也,书法者,禾苗也。禾苗只有植根于沃土之中,才能枝繁叶茂。书法惟有学养的滋润才不会苍白贫血。没有学养的书法家,他的作品是不能升华的,是没有文气的,是没有气韵的。没有诗文和国学滋养的书法家,根底是不厚实的。”
尤中会和其他名家大师一样,尽管也有过“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困顿与惶惑。但在翻阅了古人大量的名帖、手札后,尤中会深深领悟到了“功夫在字外”的心得。古人之书“先是情,次是书”,书法要达到忘我的境界,不能再拘泥于书法自身,必须从人生际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绪、灵智、品格中,熔炼灵动多姿的书法风韵。于是,尤中会在继续苦练书法的同时,尽可能地博览群书,从古典名着,诗词歌赋、音乐绘画中汲取营养,寻找创作的灵感。尤中会为重刻漯河“三绝碑”所做的《重刻汉魏禅代碑记》,结体严谨、笔力险峻、骨力遒劲、韵味无穷,大有“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之绝妙。而他那大气磅礴、气贯如虹、宛若天成的《卢沟晓月》、《秋窗风雨夕》等在全国获得书法大奖的作品,表现的也正是尤中会这种无限的遐想和特殊的情感。
尤中会认为书法的节奏韵律与音乐的旋律是相通的。他把书法中的单字比作音乐中的音符,书法中的字组和章节比作音乐中的小节,而又把书法之大章法比作音乐中的主题旋律,书法中的细线条相当于乐器中的细弦,奏出的是高音,书法中的粗线条,相当于乐器中的大弦,奏出的是低音,弹琴的手指即执笔的手指,琴弦即为写字的纸笔,弹琴走出的旋律和声调即为执笔写出的书法线条的律动,有节奏、有节拍、有韵律。音乐与戏曲赋予了尤中会书法以以轻重缓急、起伏跌宕的节奏与律动。
书法家必须具备三大要素:人品正直、学养深厚、艺术高超
尤中会一直强调书法家必须具备“人品正直、学养深厚、艺术高超”三大要素,并以此律己育人。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将人与作品捆在一起审视,是东方艺术重要的审美特点。人品第一,学养第二,技巧第三,这是我的理解与排序。父母教孩子,师父教学生,第一个就是教他如何做人。先做人,再做学问。另外,书法要靠学养滋养,学养比技巧更重要。但书法家又必须得是技巧高超的书写高手。三者缺一不可。”
随着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对电脑的强烈依赖,使人们动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提笔忘字的现象也越来越经常发生。书法,作为一种陶情冶性的艺术创作,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远,变得越来越寂寞。对此,尤中会认为:对于古代人而言,写字乃生活所必需,而书法艺术其实是由写字的基本需要所衍生而来副产品。但在现代,随着书写工具的改变以及写字机会的减少,书法便自然地“物以稀为贵”,更多地成为了一种艺术欣赏和展示。当然,书法艺术受到浮躁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同其他传统艺术一样,不可避免地面临继承的困境。尽管如此,基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习书的人仍然还有很多,只是研究的多深多高,写得多好,就要看自身的修为了。
书法艺术,从基本功力的锤炼,到情性的注入,到丰厚学养的滋补,到最后个性书风的形成,既要靠天赋,又要靠后天修炼,更要靠长年累月的累积,是书法家一辈子的事。几个月、两三年想突击成一个书法家,只能是个人幻想、自欺欺人。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下,要沉下来读书很难,要长期坚持基本练功也很难,要写出与自然相通而天人合一的诗词就更是难上加难。最后,尤中会将自己的临帖心得,与后辈分享:“临帖要选帖,选帖要读帖,读帖要析帖,析帖要背帖,背帖要写帖,写帖要入帖,入帖要出帖,出帖要创作。”希望习书后辈能耐住寂寞,扎实练功,将中华民族的艺术血脉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