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画廊画院美院 > 美院 > 业界动态

青年艺术家需要不一样的教育模式

2012年09月11日 09:40:26  来源:羊城晚报

9月2日,在胡斌主持的“青年艺术:现象与机制广州青年当代艺术家专题研讨会”上,有广州艺术家抱怨,年轻艺术家甚少走进批评家视野,批评家为什么不为年轻艺术家出头。这个问题激起千层浪,批评家、艺术家们纷纷回应,有人认为是美院教育体制问题,有人认为是艺术家自身问题,有人认为是批评家标准视野不够广阔。这个抱怨,反映了年轻艺术家的不自信。随着当代艺术的异军突起,国内目前缺乏成功艺术家的定义,只能用作品好卖、能进美术馆、有知名度等价值判断来衡量。这种价值观导致年轻艺术家人人都想成为下一个方力钧,听从市场号令,人云亦云,缺乏足够的思辨能力。

我们大抵有这样的体会,在有艺术嘉年华之称的本科毕业展,学生用尽四年所学,一次性 “爆发”出来。现场活跃混杂有趣,成为每年人气最旺的展览。可是,毕业后学生们去了哪里?他们或进了画家村(如北京宋庄、广州小洲村),毕业后取得一定市场认可,听从市场需求创作;或不成功的就闷头考研,甚至彻底改行。事实上,真正可以挂上“拍卖天价光环”的艺术家只在少数,大部分艺术家还是怀着一腔艺术热情,过着清贫的、等待的生活。“艺术教父”栗宪庭曾公开表示北京宋庄艺术家的苦状,“有的艺术家十年都没卖出过一幅画。近年还有大批的年轻艺术家进驻,生存境况已成为不能忽视的社会问题。”同样的苦况也出现在西方。近日有媒体披露,一般而言,西方的艺术家若不到35岁,很难找到画廊代理,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在西方大部分年轻艺术家都选择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一边打工一边慢慢做自己的艺术。而他们的工作也多是一些不需要专业技能的体力活,咖啡店、外卖、快递、餐厅等等,成为普通年轻人实现艺术梦的经济支持,但他们并不抱怨。

中国的年轻艺术家之所以会出现抱怨、迷惘,与孕育艺术家的过程有关在中国,当艺术家大多通过美术学院这一途径。学校缺乏人文教育,学生读书不够,导致知识结构不健全,缺乏思考能力,是为通病。

今年6月,国内各大院校毕业作品出现抄袭,有机构为此进行了一次美院学生的问卷调查和随机采访,得出“招生制度之觞”的结论。据他们调查结果显示,有55%的学生在回答“为何选择学习美术”时选择了“升学更为容易”,仅有32%的学生选择“出于对美术的兴趣”。在竞争激烈的高考环境下,“艺考”对文化课要求较低,许多文化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选择进行美术培训速成练习,从而晋升名校;与此同时,他们被灌输读艺术可以赚大钱的想法,艺术等于金钱的想法根深蒂固。加上各大美院近年纷纷建立新校区,扩大招生规模,加剧艺考投机分子报考的势头。据我所知,报考国外艺术院校,学生主要通过作品集来展示。以加拿大为例,要求学生提交个人作品,通过考核后才录取。

这里不妨介绍美院的课程结构。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例,有8个学院和1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本科教育设有绘画、雕塑、美术学、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工业设计、建筑学、摄影、动画、服装设计与工程、博物馆学等11个专业,38个专业方向。我曾在美院学习,发现在教学上过于注重专业基础,缺少人文学科培养。公共课程只有两门与人文沾边的是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并没文化史,也鲜有人文类讲座而中央美术学院招聘着名诗人西川为人文学院副教授,大谈文学;聘请着名作家阿城召开系列讲座。

在“广州美术学院2012年普通本科招生简章”上,广美今年新增“艺术管理与策划”专业,简章列出的主要课程是艺术实践、艺术鉴定与鉴赏、艺术批评史与写作、艺术市场与艺术经济学、艺术管理与艺术法、艺术机构实习等,旨在培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代艺术管理及策划领域的专业人士。显而易见的,课程并没突出美术史、人文史的学习。有美院国画系学生曾公开抱怨:“学校设置的课程结构比较单一,尽是各种技法的训练,对学生的文化构成则并不重视。有时候我在画国画和看古代作品的过程中,深刻地感觉到自身古文和金石学方面修养的不足,想要学习却苦于无人指点。”

不得不提的是,今年6月忽然传出原“第五工作室”老师黄小鹏被解聘的消息,他成为继王度、徐坦后第三位被广美解聘的当代艺术家。此消息一发布,业内人士纷纷打抱不平。当代艺术家徐坦在微博表示,黄小鹏是非常好的当代艺术教师,他被解除聘约,“广州美院大概从来没有真正想过要做当代艺术教育。”随后,华南师范大学迅速“捡漏”,邀请黄小鹏到华师教学。试问,这样的教育模式,何有艺术家可言?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