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画廊画院美院 > 画院 > 业界动态

王兰若作品展亮相北京画院

2014年11月03日 10:51:40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2014年10月31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联合主办的“九九变法”王兰若作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北京画院副院长袁武到场并先后致辞。展览开幕式后还举办了以“中国绘画的变与不变”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

王兰若先生出生于1911年,如今已高寿104岁,依然可以执笔蘸墨进行创作,应视为画坛奇迹。王老跨越晚清、民国、新中国、改革开放直至新世纪,是一位饱经沧桑田却初心不改的中国画家。本次展览以王兰若先生的“九九变法”为中心,通过近百件作品与文献由他的师承、交游、写生、变法等方面立体地呈现其丰富的艺术历程。揭示出王老英才早熟,而且山水、花鸟、人物兼善,进而在99岁高龄时,携以天机、画风大变,浑然生趣,完成了“九九变法”。王老更在期颐之后,佳作频出,可谓老当益壮。

展览在对王兰若先生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展开,分为“负笈传薪”、“自写生气”、“九九变法”三个版块。“负笈传薪”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负笈”指王老由岭东、上海求学所得到的艺术滋养;“传薪”不仅隐喻王老是中国艺术传统的继承者同时他又将把习自前人的精髓和自己所悟传与后辈,可谓桃李天下。王兰若先生自幼生活在诗书继世的中医之家,绘画随本邑画家发蒙,又于 1933年负笈海上。在上海学习期间,受教于黄宾虹、刘海粟、谢公展、诸闻韵、诸乐三、潘天寿、王个簃等诸多名家。1935年,从上海美专毕业的王兰若回到故乡执教,美术教育从此成了他生涯中艺术创作之外最重要的事业。育人之外,他仍不忘勤力追摹古人,从岭东到海派再上溯宋元,王兰若正是通过诸位老师和摹古接过先贤手中中国书画的薪火,在长期中西绘画实践中融会贯通,而后悉心传授给跋涉在这条道路上的后辈,成为岭东艺术传承道路上一个重要的驿站。这个单元主要展出王兰若先生求学时期和摹古的作品。

“自写生气”这一版块既关注王兰若先生一生以自然为师,将写生化为其作品生成的重要源泉,贯穿始终。同时也寓示他无论遇到何种艰险,依然具有那份旺盛的生命力。展出的展品除了王兰若先生的写生画作,还有精彩的速写稿本,这些不同时期、内容丰富的稿本承载着太多的风霜和王兰若先生执着的艺术追求。

“九九变法”的“九九”实指王老九十九岁时开始的画风新变,同时“九九”在中国人的意念里是至大的数字,也是吉祥的数字。“九九变法”寓意着一位艺术家走到生命与艺术至高处的一次凤凰涅槃。2008年冬天,年近期颐的王兰若先生不慎跌伤,脑部遭受重创,身体十分虚弱,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大大衰退,身体稍好他又执画笔,竟画出全新的面貌,如果说这种新面貌是天作之合的“偶得”,那么往前重温王兰若先生的艺术生涯,再往后了解百岁直至百岁晋四的作品中他对这种“偶得”的消化和整合,就一望可知“九九变法”并非凭空生发。从岭东到海上的求学经历为王老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教学则是一个反思所学再哺出的过程,几十年如一日的写生和创作更是让他能在写物寄情时随心所欲,“九九变法”的成功出于长久的积累和修炼。正如郎绍君先生所说:“古人说‘大器晚成’,意思是说,‘大器’很难早成,如黄宾虹所言,‘出脱太早’,基础不牢,容易夭折。中国画是一种有难度的艺术,掌握技巧难,臻于‘得乎道而进乎技’之境更难。持久的功夫,高尚的人品,优美的情操,综合的学养,都不能少。但即使这样, 也未必能成大器。这就涉及另一层意思:中国画艺术只有功夫还不够,还需要天人湊泊的机宜。佛家说正果可以‘苦修’得,可以‘顿悟’得。中国画是一种需要内在超越的艺术。也许可以说,兰若先生艺术的自我超越,既是内修所得,也由顿悟而来,如宋人郭虚说的‘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的自然天成。”

“九九变法王兰若”将是北京画院美术馆在金秋时节推出的最值得深思和回味的展览。此展不仅是对王兰若先生艺术的梳理与展示,更是一个由个案开始引发我们对中国艺术发展规律进行再思考的鲜活范本。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