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画廊画院美院 > 画院 > 业界动态

李可染的世界系列作品展亮相北京画院美术馆

2013年12月06日 11:15:33  来源:艺术中国

2013年12月5日,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联合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金铁烟云——李可染的世界系列作品展(书法篇)”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这是继写生篇、人物篇、牧牛篇系列展之后又一专题展。展览展出了百余件李可染书法、国画精品力作。

展览开幕式上,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和着名学者王鲁湘分别对李可染的书法艺术和艺术成就做了阐释之后,李可染先生遗孀、着名雕塑家邹佩珠先生向到场观众讲述了李可染当年研习书法以及艺术创作的经历。同时,由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银谷艺术馆联合摄制的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李可染》开机仪式也与展览开幕式同时举行。李可染不止一次写过“金铁烟云”横幅或中堂,他在跋语写道:“此论家赞唐李邕法书语,所谓画如金石、体若飞动,虎卧凤阁、龙跃天门,动静兼备,实为画诀。”由此我们看到可染先生对书画最高审美标准的深刻认识。此展引用“金铁烟云”为主标题,试图概括李可染的书法艺术铁线银钩、烟云缠绕的总体风貌,诠释中国绘画与书法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究李可染在书法上取得的成就与绘画成果卓着的内在联系。此展通过对可染先生书法的研究,带给我们很多规律性的启示,不仅给画家,也将给书法界很多有益的借鉴。

源远流长

中国书法的历史和中国文字使用的历史一样悠久。自古以来,中国书法的字体经历了由篆书到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产生了数量众多的书法家和书法作品,这些书法家和书法作品构成了中国书法的深厚传统。为了更好地了解李可染书法艺术的形成流变过程,我们以李可染临写、推崇的碑帖为始,对其书法面貌形成的脉络做了以下整理。可染先生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八九岁时写于家乡徐州的一幅“畅怀”背临作品就显露出了书法天分,到了春节,乡邻不断请他写春联。少年时代受时流影响,习赵孟頫\字体,不久,悟到这种书体失之于流滑、柔媚而少骨力,中年以后,李可染以极大的毅力矫正自己的书写习惯。进入国立杭州艺专后曾改学西画,抗战期间在重庆再次开始学习传统,创作了大量减笔人物画和山水画。当时他的用笔迅疾,线条流畅而率性,虽没有独立的书法作品存世,但从画中题款潇洒流利的行草书来看,用笔率真,强调结构的趣味,亦能够和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沈鹏先生所说欣赏齐白石的书法最好还是看绘画题跋,欣赏李可染的书法也能从他的绘画题跋中得到多种享受。

笔情墨韵

20世纪60、70年代初期,和所有的艺术家一样,李可染写了大量的毛主席诗词,如《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鸟儿问答》、《沁园春·雪》等,多以汉隶《张迁碑》掺以魏碑笔意,整体显得凝重、遒劲,留下了很深的时代印记。到了70年代中后期,可染先生的书艺进入更高更成熟的阶段,他为友人与学生的题字中经常出现如“金铁烟云”、“龙跃天门、虎卧凤阁”一类句子,他立足碑派体系而又广收博取,着重理性分析而又注重神韵,他把一丝不苟的匠心安排寄托在情寄八荒的襟怀之中,将别出心裁的构思安顿在严格的法度之中。李可染善书法,喜搜求书帖,尤爱北碑,展厅展柜内展出的可染先生藏《宋拓张猛龙碑》可见一斑,他的早期行书题跋书体得益于黄道周,亦得益于他的绘画修养,重结构的建筑性与神韵,态静而多姿致,刚劲、苍秀又温煦朴厚。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