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心畲绘画作品展亮相北京画院美术馆
10月25日,松窗采薇——溥心畲绘画作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此次汇聚了溥心畲的早期作品、渡海之前的作品以及渡海之后的作品100余幅。10月31日,京华时报记者随同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一同观展,吴洪亮称,此次展览可能是近年来溥心畲在大陆的绘画展览中,作品涵盖时间跨度大、门类较为齐全的一次,“这次展览也将近几年来学界对溥心畲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展现给大家。”吴洪亮说。该展览将持续至11月20日。
>>现场
溥氏作品受观众青睐
此次展览展出了吉林省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以及私人藏家的作品多幅作品,吴洪亮介绍,溥心畲题材创作丰富,此次展览题材展现全面,有山水、人物、花鸟,每类作品都有表述,并且汇聚了溥心畲的早期作品以及渡海前后的作品,较为全面地展出了溥心畲绘画的整体面貌。北京天气虽日渐寒冷,但抵挡不住艺术爱好者对展览的热情,连日来,许多观众慕名前来看展览。采访当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厅内数十位艺术爱好者正在认真观赏作品,他们中有老人也有青年。许多艺术爱好者拿着相机对着作品进行拍摄,有的干脆跪在地上,对作品每个局部进行拍摄,不放过任何一个绘画细节;有的艺术爱好者彼此进行交流,赞叹溥心畲的技艺精湛。一位老人看完溥心畲的展览后,认为溥心畲的雪景第一、小鬼第二,笔墨精妙,无人可比。
>>策展
几百张作品中筛选展品
谈到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吴洪亮表示:“由于诸多因素,大陆对溥心畲的了解相对薄弱,很多问题也有待解决。此外,溥心畲的作品比较分散,一直是拍卖会的常客,美术馆展览的稀客。直到201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杭春晓对溥心畲的研究有了一些新发现,所以才开始进行展览筹备工作。展出的作品是从几百张作品中遴选出来的,可能不是每一件都是精品,但是每一件作品都能说明问题。”吴洪亮认为,溥心畲的研究还有很多层面没有落实,比如他是否有绘画老师,他是否赴德国留学及拿到双料博士等,这都值得再研究。
>>亮点
十七岁作《秋山图》引人瞩目
此次展览由早期、上世纪40年代左右和渡海之后的三个时期绘画部分构成。早期的作品主要来源于首都博物馆,其中溥心畲1912年创作的藏于首都博物馆的《秋山图》颇受人关注。吴洪亮分析,这是目前能够确认的溥心畲的最早的山水画作品,当时溥心畲年仅17岁。“这件作品与溥心畲后来的绘画及其书法风格相差甚大,题跋是我从未见过的,这是他自述‘我始居马鞍山戒台寺,马鞍市时习画,初习四王,后觉四王偏锋,不含蓄,就转学马夏。’的证据,同时对于厘清溥心畲始习画的时间也十分重要。”吴洪亮说。此外,一幅1916年所作的藏于吉林省博物院的《白衣大士像》是溥心畲21岁所作,被视为溥心畲早期人物画作品的范例。吴洪亮表示,其中首都博物馆收藏的“子才”上款的作品,虽然“子才”这个人大家还并不了解,但是通过此次展览是研究的一个开始。
“嘉榞”上款勾勒渡海前状态
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多幅“嘉榞”上款作品亮相成为本次展览的又一特色,这批作品是大收藏家、鉴定家张伯驹在吉林省博物院的时候经过一次遴选进行选择的。吴洪亮回忆,唐明哲《我所知道的溥心畲》中记载,1947年溥心畲在杭州受到时任浙赣铁路局局长侯嘉榞的接待。这批作品就是在那时创作的,《鲍照诗意图》《奚官调马图》《松隐图》《秋山访友图》《湘帆图》就是其中的点睛之笔。“从作品来看,可见嘉榞还是喜欢很精致的东西,这也说明溥心畲生活的另一侧面并建构了他渡海之前作品的状态。”在此次展览中,溥心畲渡海后的作品多来自私人藏家,其中大部分源于溥心畲夫人李墨云。在晚年作品中,吴洪亮最喜欢《指纹牧牛册页》《陶诗画册》等作品,其中《陶诗画册》题跋写有“陶诗画册十二帧自藏,绝不送人”,吴洪亮解释这是溥心畲常“将得意之作”自藏。
《鬼趣图册》将小鬼身体的绒毛感以及轻盈、怪异表现得出神入化,吴洪亮笑称,要是去掉背景,会让人误以为是一个个很酷的朋克少年。
图稿与纪录片构建立体展览
除了这三个部分的作品外,展览还结合了《枫林访草堂》《山居幽赏》《枯木鸟戏》等画稿展出。虽是草稿,但溥心畲却毫不懈怠,并将如何赋色、施墨、调整详细记录下来。有的画稿中甚至题诗,经过与作品的对比,可发现有的诗句进行了更换。吴洪亮说道,现在很多学者用一种社会学的方式进入美术史研究,会关注艺术家在当时社会状态下遇到的问题,以及艺术家如何把这些问题在画中得以呈现。在此次展览中,还展示一部记录溥心畲渡海后创作的纪录片,以多媒体的形式立体呈现。“溥心畲作品风格变化不是很大,《秋山图》后面的作品其实在他早年就已经确立了,后面就是如何画得更好、更精致。溥心畲为何被称为一个坚守传统的代表人物,这是因为在一个20世纪西学东渐的时期,他坚守他认为正确的传统的姿态,这缘于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影响,有他移民的悲凉,也有他对生活细微敏感的触碰。他将中西很好地握在手中,坚持到底,这是我所欣赏的。”吴洪亮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