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画廊画院美院 > 画院 > 业界动态

画院发展要走精英化道路

2013年05月27日 10:38:34  来源:中国文化报

浙江画院将于明年迎来建院30周年。日前,“浙江画院学术现象——浙江画院30周年院庆前期专家恳谈会”在北京召开,张晓凌、陈传席、赵力忠、刘龙庭、丁宁、尚辉、王平等美术界专家、理论家围绕浙江画院30年发展历程,尤其是在创作、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所体现的学术思路、人文传统等展开探讨。浙江画院1984年成立于西子湖畔,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长的幸运儿——受到了我国近代两位国画大师潘天寿和陆俨少的悉心培养。

成立浙江画院的设想,最早是由潘天寿在1957年向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陆俨少担任了第一任浙江画院院长,并任教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浙江美术学院,他的治学精神和从艺精神,一直深深影响和滋润着浙江画院。第一任副院长是当年浙江美院国画系主任、浙派人物画的领军人物顾生岳。作为一家由政府设立的画院,创作精品和服务社会是其承担的重要责任,30年中,陆俨少、潘鸿海、张华胜、孙永四任院长为浙江画院的发展,不断创造各种条件,凝聚了一批在中国画界有重要影响的特聘画师和研究员,带领画院向着一座又一座的学术高峰攀登。在强手如林的美术生态大环境里,浙江画院30年间名家辈出:徐启雄、曾宓、徐英槐、姜宝林、梁平波、何水法、张伟民、池沙鸿……这些精兵良将也见证了浙江画院的兴起与繁荣。

恳谈会上,专家们普遍认为,不论是20周年、25周年系列院庆活动,陆俨少诞辰百年系列巡展,《陆俨少全集》的出版,还是在重大美术展览或美术工程中摘金夺银,抑或是设立艺术委员会、专职画师、特聘画师、创作研修生制度、课题制、研究员制、创作学员制等人才队伍建设,乃至文化惠民、社会捐助与特定捐助等公共文化建设和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浙江画院很好地完成了自身的学术主张和发展思路的转型蜕变,为业界所关注。在30周年院庆到来之际,浙江画院以明确的学术思路和主张,通过举办展览和出版学术文集梳理展示30年的发展历程,无疑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为其他兄弟画院如何发展提供了参考思路。以梳理和探讨浙江画院的学术现象为契机,专家们还对当前国内画院的发展与转型、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画院系统要走精品化、精英化道路,要重视人才培养,推动中国美术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尤其在理论研究、艺术品展览展示方面一定要有史学眼光。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梅墨生认为,艺术创造力和文化传播力是当今画院功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两点对于画院来说特别重要,一是如何传承自己的人文传统,古代是以老师带学生、名家带弟子的方式为主,从陆俨少那代开始,我们的教育方式开始变为中西合并,古今兼有。作为现代画院,一定要有开放的视野,要思考如何把我们的人文理念、艺术价值、文化精神传播开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同时,还要不断向外出自己的人文传统、传播自己的艺术价值判断,这是画院重要的职能和宗旨。”对于画院的具体发展,《美术观察》杂志副主编赵权利建议:不见得要队伍庞大,应该走精品化路线,个人成就越高,画院的整体成就也必然越高。“近几年看了很多画院的展览,一开始确实觉得非常好,名家很多,作品也非常不错,但时间久了却发现许多画院的展览都有这些作品,最终会对这个展览和这些画院的印象打折扣。画院必须要培养自己的画家。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可借鉴古代画院的培养方式,由画院的前辈或名画家来带徒弟,以此传承画院的学术传统。”赵权利说。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赵力忠对画院的精英化发展表示赞同。“目前各级画院的编制普遍都少,如何在有限的编制中体现学术分量,这就对人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赵力忠说,画院一定要和美协、美院、群艺馆、画会等拉开距离,要认识到美院是服务于教学的,群艺馆是属于大众的,画会是针对各个组织和机构的,所以,画院一定要走精英化道路,要能够根据自己的现实状况有弃、有舍,才有得,眼光可以很宽,但立足点要专。尤其对于外聘画家,一定要把握度,否则就杂了、乱了,反而不利于画院发展。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丁宁也建议画院要与美术学院拉开距离,以浙江画院为例,很多创作人员都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如何在创作上既能有学院的师承,又要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十分重要。“随着美术学院的大规模招生,他们的教学模式、培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画院还是一个精英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还有一些资深的画家留任,所以恰恰可以整合力量,发挥作用,做很多美院无法完成的事情。”除此之外,丁宁还建议画院应该有强大的学术研究团队和自己的策展人。“现在各个画院的展览和活动都非常多,单靠画院的画家肯定是不行的,必须要培养专门的策展和宣传人员,这是非常必要的。”
 

(责任编辑:史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