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高礼写生作品展亮相中国油画院美术馆
由中国油画院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主办的“我的写生之路——苏高礼写生作品展”于2013年5月18日下午3时在中国油画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系中国油画院策划的“油画家学术研究”系列展之一,将展出苏高礼先生的百余幅写生作品,并出版同名作品集,通过写生作品考察苏高礼先生的艺术研究与创作历程,通过写生角度对苏先生的艺术进行梳理。
中国油画院在“油画家学术研究”系列展览的主题下已经相继举办了陈丹青、朝戈、谢东明、段正渠,焦小健,忻东旺等优秀艺术家的展览,因其学术品质和艺术水准,在油画界引起较大反响。该系列展览选择目前在油画艺术上有突出贡献的艺术家,通过展览、出版、传播、交流的方式,对艺术家进行立体的学术研究,力图深入至艺术家个体,从而对中国当代具象油画进行学术梳理,综合而为今日中国具象油画的宏图,借此引导良性的方向,以局部带动整体,为推动中国油画的发展做出努力。
苏高礼,1937年生于山西,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微博]附中,并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60年—1966年留学前苏联列宾美术学院,毕业于A·梅尔尼柯夫工作室。回国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至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任油画系第二工作室副主任,油画研修班工作室主任,城市设计学院教学顾问。1997年所主持的油画研修班的教学获国家教委和北京市教委颁发的成人教育成果奖。1999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及表彰证书。艺术作品广为展出、刊载和收藏。出版有《苏高礼写生画集》、《素描教学》等。苏高礼自读美院附中起,每年都有下乡或下厂的社会实践课,除熟悉社会生活外,艺术实践主要是画写生,特别是素描、速写。每个寒、暑假期,都返回乡下的老家画写生。60年代留学苏联时期也有实习,到南方小镇阿鲁布卡等地写生,或返回国内时到大寨、平定老家等地写生。“总之,我上学阶段基本上是课内、课外紧密结合,且始终没有离开过社会生活,特别是农村生活中的感受,这种状态使我始终稳稳地把握住自己艺术的发展方向。对我们艺术的最终取向和取得成果起了决定性作用。”苏高礼说。
评论摘选:
苏高礼的画就像是对朋友自豪地介绍他的家乡以及父老乡亲,在他独特视角的引导下,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机盎然的村落和他们的主人,看到人情味十足的庭院和窑洞里的陈设。与此同时,我们也正是从这些作品的形象中,从苏高礼的用笔、设色以及整个画面的处理中,看到他的智慧和情感,看到苏高礼的可爱之处。苏高礼在技巧方面受过严格的训练,下过苦功。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技巧不着痕迹,他决不离开真实的感受去张扬技巧。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杜建
艺术创作绝对离不开艺术家感情的投入,以表达情感为出发点的绘画实践才称得起为艺术实践。这是一种和对象紧密呼应的心态,总能从画面上感受到情的流露。就算是画那些没有生命之物,在作者笔下也应该能感受到作者的情趣所在。艺术创作永远是以情感为主导,当然也离不开理性,但这里的理性也是被情感化了的。所谓情感的投入实际上是作画过程中始终对人性、人文的关怀。
——艺术家 苏高礼
苏高礼先生年轻时的速写与素描就已显示出大家迹象,画面概括,用笔老到,品位极高。苏高礼先生的写生作品对当下的学术研究和学生的成长具有直接的启示作用。看苏先生的画,会令我们汗颜,因为今天缺少那份饱满的写生兴致,缺少那份本色质朴的情感。苏先生的表现语言生动自如,色彩响亮丰富,让人眼前一亮。他的画面有很强的秩序感和结构意识,构造新颖,疏密有致,无论多么复杂的场面,他都归纳得秩序井然,使得画面的任何部分都不是孤立的物质,也不是琐碎的细节,而是在整体契合的构架中跳动,但是这个构架又能够回到质朴自然的总情调里,所以让人感觉到浑厚方正、舒展大气。
——中国油画院院长 杨飞云
展览详情:
“我的写生之路——苏高礼写生作品展”
主办单位:中国油画院
承办单位:中国油画院美术馆
协办单位: 山东银座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 中国油画艺术基金
开幕时间:2013年5月18日 15:00
展期: 2013年5月18日-2013年6月9日
展览地点:中国油画院美术馆 (高碑店文化艺术新街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