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画院改制:优化人才结构
安顺画院文化体制改革,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创新文化服务的能力,在搞活内部机制的同时,通过举办展览、对外交流,呈现新作,焕发了生机和活力,风头正劲。10月31日,就安顺画院都做了哪些努力?改制以来,画院是如何发展的?记者采访了安顺美协主席、安顺画院院长吴传双。
优化人才结构
为了促进安顺美术发展,画院进行了内部机制改革,聘请50多位画家作为画院的特聘画家,充实人才队伍,创造了良好的创作环境。早在数年前,安顺画院就开始引进人才,尤其注重有发展潜力、个人风格基本形成的画家,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创作队伍。吴传双介绍,这几年引进了不少年轻画家,他们在创作中,不仅继承传统,还融入了当代,展现了安顺风貌、安顺精神。彭世翔是一名本土画家,他过去独立创作,对绘画的交流很有感触,他认为,安顺画院为他们提供了发挥自身才能的舞台,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李磊是一个残疾青年画家,在安顺画院的帮助下,举办了专题油画作品展,其创作的作品让观众感动和敬佩,产生经济价值10余万元,实现了残疾青年的人生价值。对此,吴传双说,画院把过去闲散的画家和喜欢绘画的人群聚集起来,共同作画,共同学习,形成合力,并组织参加各种展览,使安顺的艺术逐渐走向全国,通过作品让更多的人认识安顺、了解安顺。
搞活内部机制
画家潘闻丞领办重大美术赛事,并创作出佳作在全国、全省展出,获得突出成绩,被评为贵州省“四个一批”人才奖等。有了灵活的机制,许多画家出了作品、出了成果。安顺画院有一套严格的管理机制,就是推行项目领办制,发挥能人效应。每年都将活动赛事、培训、民间文艺、创意设计、产业谋划等业务,由业务骨干主动承担,创造性地完成。通过项目领办制的推行,多数业务骨干在文艺作品创作、美术赛事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既收获了荣誉,增加了收入,又发挥了职工的聪明才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为此,画院给画家一些“规定动作”,鼓励画家在本职岗位上完成各项重大项目和展览的创作任务,并鼓励大家进行个人探索,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画院成果各有特色
自画院组建以来,壮大了人才队伍,产生了很多精品,也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在无任何财力支撑的情况下,安顺画院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如今,虽然没有专门编制,无专项经费投入,但工作开展有声有色,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数百幅作品参加全国、全省比赛、展览获奖,其中油画作品《哀悼日》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最佳优秀奖,全省首届专业美术大赛获金、银、铜奖;全省第二届美术专业大赛,安顺画院获得金、银、铜奖;安顺画院80余件美术作品送往天津参加“艺术源·两地情”交流;参加了画家画安顺之“沟通无限移动情”全省电视美术大赛;参加了中国电信“天翼杯”全国美术大赛;举办了“重走长征路 安顺千里行”全市美术作品展,近千幅美术作品在主题活动中展出。据统计,安顺画院共获得10个省级以上一等奖,3个全国一等奖。美术创作丰富了安顺文化事业的发展,扩大和提高了安顺的知名度,推进了黔中美术文化的发展。吴传双告诉记者,安顺画院实行“走出去”战略,注重画院之间的文化交流,实施了院际交流计划,2010年元月组织画家前往台湾采风和艺术交流,同年五月到都江堰举办现场油画写生作品展;承办香港画家陈朝龙、台湾画家黎楚池到安顺进行艺术交流活动。吴传双认为,画院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强化画院的职责,更有助于画家创作提升,为此,贵州省文化馆也因此把全省油画创作基地建在安顺。“画院只有做大做强,才能在引导主流文化方面发挥作用。”吴传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