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画廊画院美院 > 画院 > 业界动态

中国画院开展名家进社区活动:绘画精品进基层

2011年11月14日 10:05:50  来源:东方网

中国书画究竟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多远?怎样才能让原本摆放在象牙塔里的绘画精品“走进”普通百姓的家中?上海中国画院开展的“着名书画家进社区活动”等活动,无疑给出了一个答案。

进基层:名家不甘落后

“着名书画家进社区活动,是上海中国画院于2009年开始的一项公益性活动”,上海中国画院展览部副主任洪健介绍说,“包括陈佩秋、林曦明、周慧珺、张桂铭、陈家泠、杨正新、张雷平、韩硕、施大畏、车鹏飞、朱新昌、马小娟、陈翔、何曦等,来自上海中国画院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创作的41幅书画作品,送到了部队、社区,以及大学校园中,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在目前艺术品市场蓬勃发展,特别是许多着名画家的作品已经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时候,为这样的活动创作是否有怨言呢?对此,作为公益性的单位,上海中国画院本身就担负着文化推广的责任,当初布置了绘画任务之后,画师们的积极性还是非常高的,更为重要的是,在下基层的过程中,画师们也收获了许多。画院许多画师都居住在徐家汇社区,去年10月底,在徐家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二楼展厅举办的“百年徐家汇书画献世博——上海中国画院着名书画家进社区”书画展,不仅让许多的观众大饱眼福,更为重要的是,一些社区百姓惊喜地发现原来居住在自己隔壁的,居然是着名的书画家,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除了向基层联手打造画展之外,上海中国画院还派出着名画家与社区的书画爱好者进行座谈,像今年2月24日至3月10日举办的“翰墨掇英——上海中国画院名家书画作品展”上,不仅在新启用的刘海粟美术馆分馆举行。画师朱新昌、丁筱芳还与社区美术爱好者座谈。

形式多:打造“多赢”局面

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为时代服务,是我们中国画院的一贯方针。洪健介绍说,“为此我们当初向41位画院画师征集作品的时候,就请他们主要是自己擅长的,以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洪健边说边带领记者来到存放作品的保管室中,“作为人物画家,施大畏、韩硕、卢辅圣、张培成的风格各不相同,别具特色;同样是花鸟画家,陈家泠、张桂铭、杨正新的艺术变革,不仅历程长而且力度大;在山水画领域,车鹏飞、萧海春在艺术观念和创作实践方面各自开拓、各具面目。除了组织画家们创作画作进基层之外,上海中国画院也会组织其他的一些活动,像中青年艺术沙龙就非常有特色。刚在海上文化中心举行的水乡墨韵——上海中国画院中青年艺术沙龙乌镇行展,是画院沙龙成员赴乌镇写生的一些成果,通过这样的展览,也给青年艺术家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而海上文化中心也是闸北区推进文化惠民、培育文化品牌的一个实事工程,也需要这样的展览,而对于观众来说,也多了一个了解艺术的窗口。”除此之外,画院的一些画师也会自己主动的走到基层中去。在今年的5月底,红色之旅——杨正新情归故里作品展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开幕,展览展出了《起航》、《东方红》、《巍巍井冈》等在内的19幅红色题材作品,这不仅是水墨画大家杨正新花费数年时间专为建党90周年的献礼之作,也是这位出生在宝山的画家情归故里的一次成就展。虽然此前画展中的许多画作已经在上海中国画院的展览厅中展示过,但是对于许多住在宝山的观众来说,要跑到岳阳路的上海中国画院来看画展,还是不太方便,因此当这些红色题材绘画精品来到他们身边的时候,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看未来:期待多方联动

“在我们上海中国画院的展厅内,已经可以看到刘海粟美术馆、徐汇艺术馆、上海虹桥当代艺术馆、多伦现代美术馆、朱屺瞻艺术馆等众多展馆的信息”,洪建指着位于展馆一侧的信息栏说,“这样的信息栏在其他美术馆中也有,由此汇集而成的上海美术展览信息,无疑为广大的参观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让高雅的艺术作品走下殿堂,走进普通百姓,无疑是上海中国画院组织进社区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总结了这两年经验之后,画院已经在近期向画师们发出了新的征集通知,此次征集的画作从原先的两平方尺左右,放大到四尺对开,这样无疑能够更加体现出画师们的精湛技艺,更为重要的是,画院还拟将这项活动扩展到上海以外的地区展览,努力使传统中国画走出象牙塔,服务于人民大众。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益性的文化单位,在其中无疑发挥着骨干作用。上海中国画院举办着名书画家进社区活动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特别是这些展出的画作,其所有权还是在画家本身,画院只不过进行组织和展览,对于画师们来说,既承担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也让社会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画作,无疑是一种“双赢”的局面,而对于社会来说,充分发挥了社区文化设施的展示和教育功能。“硬件”只有“软件”的支撑,才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机构能够加入到进基层、进社区的活动中,打造一个多方联动、各方“共赢”的局面,使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真正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林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