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画廊画院美院 > 画廊 > 业界动态

到欧洲办中国画廊

2014年06月30日 10:25:14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不久前,中画廊在一则招聘信息中透露出即将在西班牙马德里开设第三家新空间的消息,引发不少圈内人士关注。中画廊于2011年由朱高文在德国柏林创立,2013年进驻北京嘉里中心。在国内画廊业难以突围,同时,艺术品市场越来越国际化的现状下,到国外办画廊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吗?当理想照进现实,这位“80后”年轻画廊主是如何坚守的?

一次冒险,在欧洲推广中国艺术

在不少圈内人看来,到国外办画廊无疑是非常冒险的,除了要面对场地、租金等办画廊的共同问题外,还要考虑到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如何推广、代理艺术家作品,如何培养本地收藏家等。谈起在德国柏林办画廊的经历,朱高文也坦言,那是相当冒险的行为,然而,当时的他直奔理想而去,完全没有去考虑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

“把中国的当代艺术带到国外,让西方了解中国的文化艺术,了解中国当下的艺术圈正在发生什么,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理想。我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输出和输入是必然的,而中国画廊在这方面还很‘闭塞’,我们需要主动走出去。”朱高文说,他在美院读书的时候,就发现全球艺术史里提到的日本、韩国的当代艺术很多,但中国当代艺术的身影却少得可怜,彼时,他就萌生了向西方推广中国当代艺术的想法。

2011年,中画廊正式落户柏林,首展被命名为“曙光:来自中国的新艺术”,宣告了中画廊在柏林推广中国当代艺术的决心。把第一家画廊开在德国柏林,这是朱高文在美国、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多个国家考察后做出的决定。“当时想,首家画廊如果开在北京,我们的优势并不明显,北京的画廊业竞争很激烈,作为后辈,我们很难脱颖而出,去国外做也许会有突破。我去了很多国家,最终选择柏林,一是因为柏林是个当代艺术的试验地,包容性很强,许多国家的艺术家聚集在那里。二是那边的生活比较简约,生活节奏比较慢,也更加自然,消费比较低。”

朱高文告诉记者,最初遇到很多问题,在当地也遭到不少嘲讽。“在他们看来,我们的到来是很‘唐突’的。但我的想法是,把我们的态度摆在那里。西方人很注重你的态度,从邀请到布展到酒会,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做到最好,这样坚持下来,他们对你的理解度就高了很多。”3年多的积累下来,柏林中画廊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藏家群体,而在这个过程中,朱高文收获的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做事要有一个真诚的态度。慢慢地,通过柏林和北京两地的交流,朱高文意识到要想真正推广中国艺术家,就一定要为艺术家做好服务,在国外为他们提供好的平台,所以也想到了回北京成立新空间,这样就形成互助的置换沟通模式。在此背景下,北京中画廊于2013年成立。

学术商业找平衡

北京画廊的成立,一方面是为了搭建置换沟通的平台,在更好输出中国当代艺术的同时输入西方当代艺术,另一方则是出于商业的考量,正因如此,不同于柏林空间选址在艺术聚集区,北京空间选择落户在繁华的商业中心。

“比起798那种艺术聚集地,这里更便于我接待重要的藏家。”朱高文在北京中画廊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在北京办第二家画廊是出于画廊生存的考虑。事实上,尽管经过3年的累积,柏林中画廊已经初步走上“轨道”,但仍很难实现收支平衡,而北京空间可以在资源和资金上对柏林空间进行“补给”。

对每一家画廊,朱高文都有自己的定位,柏林空间主要是来推广中国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家。据他介绍,柏林中画廊成立时就建设了资料库,收集艺术家的画册和视频向德国艺术爱好者推广,后来又觉得这些远远不够,便与欧洲出版商合作了“当代艺术在中国1990—2012”的项目,梳理中国当代艺术22年来的问题和变化,而这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柏林的画廊主要用来做学术和文化上的推广,北京的画廊主要用来做销售、商业运营,今年底在马德里成立的画廊则会尝试一些实验性的艺术,未来还有可能在北京的798等艺术聚集区开设一家专门用以展示的空间。”在他看来,经营画廊,每家的规模并不需要做大,但每家画廊都应该有自己的生存点,把点找对了,继而做精就可以了。

“我常常在思考,画廊怎样能够拿出好的东西和别人抗衡?我的画廊经营不同点在于我想创新和突破,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不管成功与失败,但至少要敢于尝试。近些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迅速,但大家似乎有些被市场‘冲昏了头’,都向着市场看。然而画廊并不是一个短期营利机构,画廊是传播艺术的载体,一家画廊需要5至10年才能够稳定下来。所以,你的心态、态度是最重要的,然后是执行,看你能否坚持做下去。”

“为什么要在西班牙马德里开第三家新空间呢?因为中画廊在柏林和北京这3年的积累让我觉得很有意思,越做越上瘾;而马德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城市,这些年我也在这里积累下很多人脉资源。很多人说中画廊的步子走得挺快,其实我自己觉得很慢,每一步都在很踏实地走。”朱高文说。

中国画廊走出去,时机已到?

尽管国际化是国内艺术圈所公认的未来发展趋势,当前,国内艺术品拍卖公司、画廊等艺术机构也越来越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但在不少分析人士看来,现在并不是中国画廊实体走出去的好时机。“从去年韩系画廊集体退出中国就可以想见,韩系画廊在中国遇到的种种问题,中国画廊如果走出去也可能会有同样的遭遇。国际化是必然的,但更适合眼下的交流方式应该是好好利用国际知名的双年展、博览会等成熟的艺术平台。”一位市场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

然而,朱高文并不这么认为,在很多不同的场合,他都全力提倡、呼吁中国画廊走出国门,在他看来,推广中国文化艺术在国外的发展,这题“太大了”,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现在国内很多文化走出去的项目是站在国家层面上的,而西方很注重个体形态的东西,画廊就是个体艺术形态的代表。近几年,国内艺术品市场在国际上的受关注度、影响力都在提高,这不正是中国画廊走出国门的好时机吗?诚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廊在国外很难得到认同,但是在国际化的趋势下,中国艺术家必须要加强在国外的推广才能够形成国际化语言,仅仅靠参加一些国际艺术展会、博览会来交流是不够的。事实上,我们做出的努力越多,别人才能越认可我们。”

“我们和国外的美术馆、画廊也合作做过几个项目,但光靠我们一家的力量特别渺小,推不出什么‘大动作’,至少十几家才能够形成一定的聚集效应。所以我一直提倡中国的画廊要走到国外,去国外进行开拓的中国画廊越多就意味着推广的力度越大。”朱高文笑言,别人都是先想好了再做,但他是先做了再想,因为在他看来,“从事艺术行业,不需要太理性”。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