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港大学生武夷山世界遗产文化研学班启幕
“我们就是来武夷山交好朋友的,所以我们叫WE3。”28日,在福建武夷山大王峰脚下,香港公开大学中文系一年级生郑思骏和他的福建小伙伴吴拓磊突发妙想,用武夷山的谐音“武谊三”(WE3)来命名他们的游学团队三分队。
当天,由福建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和福建省青年联合会主办的2015闽港大学生武夷山世界遗产文化研学班在福建武夷山启程。近百名闽港两地大学生携手共度为期7天的游学生活,共同领略朱子文化、中华诗词创作和闽北风土民俗。
另一个分队则打出“潮拜武夷”营旗,来自香港的大学生们笑称,拥有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武夷山令人心潮澎湃,正好和福建学子“青春作伴朝拜武夷”。
登上中华武夷茶博园,闽港大学生们并肩拜谒茶神陆羽等十余位名家铜像,欣赏庄严的祭茶大典。“从香港都市来,乍见碧水丹山的武夷,真是大开眼界,”郑思骏拈起竹箕里的茶叶仔细端详后笑说,“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令人沉醉。”
19岁香港大学生冯皓轩自嘲普通话很“臭青”,但从大学制度到热映电影,从维多利亚港的米其林餐馆到武夷山的茶叶,一路与武夷学院大学生们聊个不停,“福建大学生很包容,注视我们倾听我们,普通话不灵光也没所谓。”他说。
香港公开大学中文学会成员的林小丽身着有“淇澳”字样的文化衫,让内地学子颇为好奇。“粤语文化非常忠实于古汉语,”林小丽用手机搜索出《诗经》解释,‘淇澳’语出《诗经·国风》,是‘淇粤’按粤语发音的通假字。
“我们希望自己能成为诗经里的‘君子’,这是一种文化理想。”林小丽说,香港的粤语文化有西方视野,但根在中华传统文化。
7月28日,2015年闽港大学生武夷山世界遗产地文化研学班启动仪式上,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党工委副书记余泽岚(左)与福建省国际文化中心交流秘书长袁碧鸿(右)进行授牌仪式。带队而来的香港公开大学副校长叶耀强表示,越来越多内地学生选择赴港深造,该校亦多年持续与福建高校合作办学,并推动香港学子透过游学等方式到内地“躬身体验国情”,“这两年闽港青年双向交流趋热,这对拓展视野、相互尊重理解彼此文化大有裨益。”
闽籍大学生吴拓磊告诉中新社记者,此行他的网络社交圈里多了好多定位在“香港九龙”的同龄好友,“他们都喝过我泡的大红袍,那他们记忆里的武夷山就有茶香,有朱熹,有笑声,我也因为他们,决定以后一定找机会去香港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