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茶文化 > 新闻动态

让畲乡野生茶“有滋有味”

2014年08月08日 10:53:31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雷荣启是宁化治平畲族乡坪埔村人。最近,他忙着宁化厦门三明乡里四地跑。畲乡的野生茶丰收,他返乡创办的企业准备在外地开茶庄,很多事情要打理。

参军10年,雷荣启获得3次三等功,参加过九江生死抗洪。在外创业,他尝试过8个行业,饱尝酸甜苦辣。只在学校读到初中,他凭借坚强的毅力,拿下大专和本科文凭。本有机会转业成干部,或者留在大城市发展,但他被家乡的生态美吸引,立志返乡发展企业。6年过去了,他把事业扎根在农村,经常在山上打滚,苦乐酸甜都有,却觉得“有滋有味”。从吃不饱饭到办企业

“吃不饱饭。一家兄弟姐妹多,经常吃不饱。”雷荣启1975年出生,小时候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饿肚子。进军营当兵,他从抢扫把义务扫地开始表现自己,赢得很多学习和发展机会。后来,他自愿退伍,在厦门创业,很快赚到了第一桶金。

雷荣启渴望做出大事业。2008年,他返乡创业,发展种养业。经过观察,他发现治平有独特的生态资源,决定开发野生茶和种植有机茶。2012年,他注册成立福建客家祖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短短几年,他流转林地3500亩,种植各类茶树1500亩,保护开发野生茶1800亩,建设加工厂房2600平方米,现在年产值500万元,上缴税收10万元。

宁化种茶制茶的人多,但大多是做成粗茶卖给别人,没有品牌,利润较低。雷荣启不一样,从一起步,就着眼做品牌,并且是做客家品牌。尽管资金有限,仍然拿出十多万元,进行一系列的品牌包装:设计商标,统一标识,制作网站,订做茶具……有人劝他,每年做个几万十几万斤粗茶,卖个几十上百万元就可以了。但他觉得这不是他的理想:“农民也可以做大事,创大业。”品质的事绝不能含糊

雷荣启做茶,对品质的要求绝不含糊,为打“野生茶”特色,下足了功夫。动员乡亲父老上山采野生茶,有个亲戚采来茶青,一定要卖给他。雷荣启发现,这些茶青都是从房前屋后的茶树上采来的,品种不一样,也不是真正上的野生茶,便拒绝了。最后索性掏了100元,算是给务工补贴,但茶叶坚决不收。

雷荣启在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开发了1000多亩的有机茶园,由于只施用草木肥,长势缓慢。有人替他着急,劝他下点化肥。但雷荣启始终没有用化肥催长:“做企业,做品牌,要看长远。我的坚持,一定能够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同。”风风雨雨一肩挑

为了让消费者认识自己的茶叶,他曾经带着工人,到宁化,到三明,到厦门,一家家商户拜访过去。为了管好茶,他更是倾尽全力。2013年的8月中旬,市县农业局专家到海拔1100多米的正顶脑山指导1000多亩野生茶保护开发。那时,雷荣启的痛风发作,走路不方便。本来有茶厂厂长陪着去,就可以了。但他咬牙坚持上山。山路蜿蜒,藤根缠绕,他削根木棍支撑,若无其事谈笑风生,从早上8点多上山,直到中午1点多下山。专家得知真情,既惊讶又佩服。

制茶季节,雷荣启总是穿上迷彩服,无论刮风下雨,总是和工人一起,上山采茶,熬夜制茶。

雷荣启总觉得,自己发展了,乡里乡亲没有受益,自己就是个失败者。为此,他千方百计为乡亲考虑。2014年成立宁化县客家祖地高山岩茶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1218万元,通过合作社加基地加农户的方式,吸纳80户农户成为合作对象,带着他们一起发财。两年来,公司带动农民增收150万元,为180多人在家门口赚劳务工资。做了企业,他不忘社会责任,2012年开始,资助治平、安乐两名贫困小学生每年各1000元,直至大学毕业。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