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九曲溪上游茶农尝试绿色转型
在武夷山市星村镇,沿九曲溪上溯,分布着星村、黄村等8个建制村,人口1.6万多人,是九曲溪生态保护区的一级保护地带。
眼下,正是茶农们管理茶山的好时节,记者来到这里探访村民如何在“百姓富”与“生态美”间转型。
人物一:黄正华
方法一:建有机茶园,发展生态农业
“我要把茶园里的生产道都种上丹桂,进茶山的1050米道路修成水泥路,将这400亩茶园建成高标准的生态茶园和水土保持的典范。”近日,站在武夷山市星村镇黄村石源垄自然村的一片茶园里,村支书黄正华信心满满。
沿山涧边,一人多高的丹桂树苗已种好,工人们正在茶园的生产道上种桂花树,水泥路的路基正在铺设石子。“我计划在这片茶园设置10台太阳能捕虫灯,建设10个蓄水池,对茶园进行喷灌。”黄正华说。
其实地处石源垄天湖山的这片400亩茶园,黄正华只有70亩,其他300多亩分属30多户村民。让黄正华下决心建有机茶园的是,武夷山市对违规种茶的高压打击态势,仅2012年全市就整治茶山1.12万亩,整个九曲溪上游林木禁伐,山禁开。
“现在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我相信安全有机的茶叶,价格一定能卖得更高。”黄正华说,“等条件成熟,我还要在山顶建休闲茶庄园,把这里打造成集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观光茶园,向更深层次要效益。”
人物二:曹春城
方法二:为保茶叶品质,自掏腰包买山保护生态
曹墩村的茶农曹春城自掏腰包买山保护生态,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2012年10月,听说自己位于红星村的150多亩茶山周边一片100多亩的杉木林到期,村民要砍伐。为保山林,曹春城自掏30多万元买下这片林子。
“如果林子砍了,这片茶园就没价值了。”曹春城说,他买这片林子,造福的不仅是自己的茶山,还有400多亩其他村民的茶山。其实村民也知道,茶山开多了,生态没了,茶叶也没价了。
曹春城是地地道道的茶农,有20年的做茶经验,有茶山600多亩,年产精茶2.5万多公斤,虽有一些固定客户,但每年的茶叶销售仍是大问题。2011年4月,他与老客户——中国老记茶业集团签订终生合作协议,自己的春城茶厂负责为老记茶业生产品质优良、健康安全的武夷岩茶,老记茶业则负责全部产品的销售和研发。
这种合作模式固然好,但若没有好品质,一切都是枉然。由于这片茶园地处高山,周围生态环境优,品质良好,茶叶的价格与其他价格相比也会高一些。而与他合作的企业也愿意为高品质的茶付出更高的价格。
有人说他傻,应该大家一起买,他说:“能买一点算一点,能保一块算一块吧。对我们茶农来说,没有生态也就没有茶叶的品质,也意味着没有价格。”
人物三:林士有
方法三:改良土壤和品种,提高做茶水平
林士有的勤劳在黄村是有名的。
这些天的清早,他常常到茶园指导工人们做事,看茶园里茶叶发芽情况,“我的凤凰单枞4月5日就可以开采,不过量不大,只有500多公斤青叶”。
其实认识林士有是6年前的事,当时他租借村里的旧电影院生产很少的茶叶,事事亲力亲为。而今他的九曲溪前岩茶厂不仅盖起1500多平方米的厂房,购置了小车,且茶园面积扩大到500亩,年产量达1万多公斤,茶叶品种达15个。
看着村民违规开垦的茶山被拔除并被补种上阔叶树苗,林士有明白以扩充茶园数量来增加效益已行不通,便在原有的茶山上做文章。2009年,他从别人那里购买200多亩茶山,看到茶山上茶树不成片,又全是水仙,他狠下心对茶园进行品种改良,将茶树全部砍掉,种上价格高、数量少的金观音、黄观音、奇丹等小品种。在肥料的选择上全部施有机肥和菜饼,以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虽然这样茶山管理的成本会增加1.5倍,但茶的品质大大提高,做出好茶的概率也大大增加。”林士有说。
如今,林士有对提高制茶工艺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每年做茶时,他都会将每片山场茶叶的制茶时间、天气情况、进筒时间、摇青时间、发酵时间等等,一一记录起来,然后进行对比,寻找每泡茶的缺点、优点,以确保自己在第二年做茶时扬长避短。正是这份执着,使得他在参加各种茶赛事时成了获奖大户。去年茶博会,他的大红袍就获得“茶王”,在茶王拍卖会上,以500克3.5万元拍卖成功。
编后>>>
提到人与环境的关系,可能更多人想到的是,人与环境唇齿相依,因而,切不能轻易破坏环境。然而,九曲溪上游的茶农,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处理早已超越于此。他们将生态与效益,从取舍关系转为“你的军功章也有我的一半”的互利关系,将环境视为己出,竭力呵护,并从中获利。这种思路的扭转,是眼光,更是境界。从人与环境和谐共处,到人与环境和谐共赢,九曲溪的茶农创造了另一种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