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茶文化 > 新闻动态

拯救不为人所知的“北茶”

2010年07月12日 09:55:21  来源:生活报

中国是茶的故乡。在本届哈洽会上,各地茶商云集,然而他们带来的茶几乎清一色都是产自南方,即便展会上也有北方地区生产的“北茶”,即便“北茶”叶厚香高、味浓耐泡,即便“北茶”药效显着、功能独特,也完全被南方生产的各类“南茶”所淹没。在采访过程中有专家向记者指出,“北茶”要想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找功能差异、打中医药牌是一条发展之路。

在历届哈洽会上,总有大量茶商、茶企参展,本届也不例外。记者17日走进哈洽展厅,琳琅满目的茶叶让人眼花缭乱。据了解,这些茶大多产自浙江、云南、福建、台湾等地。茶的品种也很丰富,既有绿茶、红茶,也有乌龙茶、花茶等,它们几乎占据了茶展的所有展位,总有顾客询问茶的品质和价格。而当记者走进伊春上甘岭林业局展位时,眼前突然出现了蓼叶茶、三棵针茶、刺五加茶、暴马子茶,名字让人感觉很陌生。展位负责人、某茶厂总经理刘志民告诉记者,这些茶无论是茶源、还是生产加工都在伊春上甘岭,是地道的龙江茶。因为这种茶产自北方,为了与南方产的茶区分开,业内人士将出产地在北方的茶统称为“北茶”,南方产的茶统称为“南茶”。对此,哈市茶文化资深研究人士杨劲松认为,“南茶”、“北茶”都是取树上的叶子炒熟加工而成,只是树种不同,就这一点而言,两者没有太大区别。不过,严格上说,北方产的这种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茶,虽然它的采摘方式、制作工艺、饮用方法都与南方产的茶相似,但从茶生长的地理环境看,传统的茶只在南方生产,“北茶”多是保健饮品。东北林业大学教授盖志武告诉记者,由于“北茶”地处北方,日照时间较长,温差较大,生长季节长,采摘季节短,有利于茶叶有效成分的积累,因此茶叶味浓耐泡。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虽然刘志民的展位位置相对较好,但在十几分钟时间里,只有两名顾客走进展厅,而且只是逗留了一小会儿便离开了。其中一位顾客说:“总觉得这不像茶,更像中草药,不敢轻易喝。”对此刘志民无奈地说:“‘北茶’市场占有量太少了,整个茶市几乎都被‘南茶’垄断着。”据了解,目前在国内,茶叶生产涉及到20个省区的1000多个产茶县,涉及茶农众多。正因如此,茶叶才被农业部列为“果茶出口推进计划”的主导品种之一。而我省像刘志民一样生产销售北方茶的茶农、茶企原本不少,但遗憾的是如今大多已经不做了。刘志民说,虽然“北茶”与“南茶”从口感到功能上都有着相似之处,不过,很多人不认“北茶”,市场销路不好,逼着茶农、茶企转行。刘志民告诉记者,他所生产的茶大多是被内部认购了,市场上根本没有。据刘志民介绍,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如今他的茶栽植面积已经达到了400亩,年产量已经从过去的二三十斤上升到近百斤,但企业规模仍然不是很大,即便遇到了大客户,因为产量上不来,也不敢接单。

盖志武教授说,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茶叶市场,单靠尚未形成规模、知名度不高的茶企独创江湖,很难有所作为。对此刘志民也深有同感:“这次参加哈洽会就是想要大家知道,在茶市场上,除了‘南茶’还有‘北茶’,也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北茶’的发展,并希望能借哈洽会之机找到商机。”盖志武教授说,虽然“南茶”有各种功效,如美容、保健等,但与“南茶”相比,“北茶”更注重功效。拿刺五加茶为例,因为刺五加本身就是一种中医药材,能调节人体神经系统功能,可安神、增智、明目、增强体力,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此外,还有一些植物具有祛除风湿、活血的药效,制成茶后,其功效性仍然很强。所以相比较而言,“北茶”比“南茶”更注重药疗功效,保健功能更明显。对此,盖志武教授分析认为,“北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茶,要找出它们的差异化,分清楚“北茶”尤其是龙江茶的优势在哪,然后再去经营。他认为,“北茶”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功效,因为具备医药性能的饮品并不多,这是“北茶”与其他茶相比最明显的区别,也是一种优势。

盖志武教授建议,要发展茶企业,必须要促进茶叶产业的不断壮大,进一步扩大茶叶种植规模,政府部门应该想办法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使其发展成为规模茶厂,积极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联合,引进新技术,开发新品种,提升我省茶叶种植技术和茶饮品、茶食品、茶用品开发水平,促进茶叶种植业升级换代;此外,还要促进“北茶”品牌的形成,进一步丰富北茶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北茶的文化内涵,从种植、加工、包装、品尝、茶艺等,进行全流程的概念提升,塑造“北茶”品牌的高端形象;也可以推动以茶为媒的生态旅游业发展。

目前,青岛也在发展“北茶”,并在当地规划建设了中国茶叶博物馆、观光式茶叶加工车间、10家精品茶叶观光园和百家特色茶楼(馆)等基础设施,专门开发、开辟茶文化旅游专线,组织采茶、制茶活动,开展茶园观光风情休闲游等,进一步提升茶旅游的档次和其对茶产业的支撑度。盖志武教授认为,什么时候北方茶也发展成规模、形成品牌了,那时市场上才会真正有“南茶”、“北茶”之说。不过,尽管目前“北茶”还没有形成气候,但毕竟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