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古镇人眼中的宋代“斗茶”
6月12日,全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蓬安周子客栈茶艺师身着自己所认为的宋朝服饰,在周子古镇试图再现宋代斗茶。据了解,中国茶文化史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定论,茶从药用、食用演变到后来的饮用,围绕茶的饮用也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那就是“唐煮”、“宋斗”、“明冲泡”,分别体现了唐代的浪漫之饮,宋代的闲适之饮,明清时期的自然之饮。
“如今,以汉唐文化为底蕴的西安和以明清文化为依托的北京,分别于几年前按今人的理解再现了大唐宫廷茶文化和满清宫廷茶礼,并在国内茶艺界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一个亮点,只有大宋的斗茶文化仍然沉寂于历史的书本上。”蓬安县周子客栈负责人喻钢说,蓬安周子古镇以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曾在此讲学而得名,位于周子古镇里的周子客栈在试图重现大宋文化的同时,组织一些茶文化专家、学者,对宋代的茶艺进行了挖掘、整理。喻钢表示,要做好大宋茶文化这篇文章,使大宋的斗茶文化早日从史料中走出来。
据宋、明笔记,斗茶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宋代衡量斗茶的胜负的主要方式是,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程度;二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的痕迹。汤花面要求色泽鲜白,“淳淳光泽”,民间称其为“冷粥面”,意即汤花像白米粥冷后稍有凝结时的形状;汤花均匀适中,叫做“粥面粟纹”,像白色粟纹一样细碎均匀。汤花保持一段时间后就要散退,此时盏内沿就会出现一圈水痕,以先出现水痕者为负。正如祝穆《方舆胜览》中所说:“斗试之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据记载,当时参加斗茶的人,把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比较有规模的茶叶店。这些店大都分前后二进,前厅阔大,是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斗茶多选在清明节期间,因此时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斗茶的参加者都是饮茶爱好者自由组合,多则十几人,少则五六人,斗茶时,还有不少看热闹的街坊邻舍。“因为斗茶先斗色,所以宋代对茶具的选择十分重视” 喻钢说。
宋徽宗也曾说:“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苏轼在《送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此诗句说明在南屏山谦师道人斗茶时,亦是使用为时人所崇尚的兔毫盏。
宋朝任福建漕司(监制贡茶事)的蔡襄在奉旨修撰的《茶录》一书中,对黑瓷兔毫盏同品茶、斗茶的关系说得更明确:“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出他处者,火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之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