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叶格局洗牌开始
尽管贵州省的茶叶年总产值仅20亿元,可是注册的茶叶商标品牌却多达307种。一位产茶大县的县级干部比喻说,贵州茶叶“品牌装了一卡车,产量只有一箩筐”。这个比喻,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出贵州茶叶的品牌杂乱现象。
历史上,比较早的贵州茶品牌是“湄潭翠芽”和“都匀毛尖”。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又陆续出现了凤冈县的“锌硒有机茶”、“贵定云雾茶”等品牌,而且现在每一个县都在开发自己的品牌茶,每个茶企都在竞相推出自己的产品,如“毛尖”、“银针”、“翠片”、“翠芽”等等。从局部来看,这对一个县的经济发展会带来好处,但对整个贵州茶产业的发展来说未必是福音,因为品种越多,带来的效益可能就越低。
常常听见一些人士发问,一个“西湖龙井”品牌,每年为浙江省带来了多少效益?一个“铁观音”品牌,又为福建省带来了多少效益?尽管它们不可能全是一个产地生产的,但却都打着同样的品牌,在市场竞争上占取优势地位。
有人认为,近些年,贵州茶多次在国际国内评比中揽金摘银,其中特色茶的声誉也如新笋拔节。但相对于西湖龙井、福建铁观音等老品牌,贵州茶还显得相当稚嫩,市场名气无法与之华山论剑,能否培植自己的茶叶大企业、大品牌、大产业,让贵州绿茶的优势资源变成商业上的竞争力呢?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放弃守望。
细细探究,省内外许多人士剖析了贵州茶还未响当当的主要原因:品牌资源整合滞后,企业缺失联动协作意识。众多企业各自为战,品牌杂乱而小气,大都以其茶场所在乡、村乃至山岩沟壑来树一个茶叶牌子,知名度很小,难以为省内外消费者所熟悉,更不能被国内、国际市场所认可。
好在贵州越来越多的人士已经意识到茶叶品牌多、产量低的现象,整合茶叶品牌的呼声越来越高,部分县区已经开始采取整合行动。湄潭、凤冈、印江等县,就在全省先人一步。湄潭县重点打响“湄潭翠芽”,凤冈重点打响“凤冈锌硒茶”,生产具有本县特色的名茶。但是,如果每个县学习湄潭、凤冈模式,那全省至少有20余个地域品牌,同样不利于全省茶产业的发展。
专家建议,贵州在统一打造绿茶时,应重点推出“都匀毛尖”,“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等2—3种地域品牌,条件成熟后,再精简成一个响亮的地域品牌。有人认为,贵州茶产业应有一定分工,即“省市做品牌,县级做规模”,宜在贵州推出1—3个统一型的品牌,有关部门从源头抓好优质绿茶基地建设,强化茶叶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检测和监督,严把市场准入关,促使企业按照标准销售绿茶。练成“龙井”式的大品牌大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