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名茶之老青茶
老青茶主产于湖北省咸宁地区的薄圻、咸宁、通山、崇阳、通城等县,湖南省临湘县也生产老青茶。
简介
老青茶主产于湖北省咸宁市的赤壁、咸安、通山、崇阳、通城等县,湖南省临湘县也生产老青茶。据《湖北通志》记载:“同治十年,重订崇、嘉、蒲、宁、城、山六县各局卡抽派茶厘章程中,列有黑茶及老茶二项。”这里讲的老茶即指老青茶。可见老青茶已有100多年的生产历史。1890年前后,在赤壁市羊楼洞开始生产炒制的篓装茶,即将茶叶炒干后,打成碎片,装在篾篓里(每篓2.5公斤),运往北方,称为炒篓茶。以后发展为以老青茶为原料经蒸压制成者青砖茶。
做法
用以压制青砖茶的老青茶分面茶与里茶两种,面茶较精细,里茶较粗放。面条是鲜叶经杀青、初揉、初晒、复炒、复揉、渥堆、晒干而制成。里茶是鲜叶经杀青、揉捻、渥堆、晒干而制成。老青茶一般分成三个级别,鲜叶采割标准通常按茎梗皮色划分。一级茶(洒面条)以青梗为主,基部稍带红梗。二级茶(二面条)以红梗为主,顶部稍带青梗。三级茶(里茶)为当年生红梗,不带麻梗。采割时间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一年采割两次面茶,第一次小满至芒种采割,第二次立秋至处暑采割。第二种是一年来割隔冬茶一次和面茶一次,隔冬茶在惊蛰前后来割,面茶在夏至前后采割。第三种是一年只采割一次茶(面条或里茶),夏至前后采面条,或小暑、大暑间采里茶(有时甚至延至立秋)。
杀青
一般使用84型双锅杀青机杀青,锅温300-320℃,每锅投叶量8-10公斤。投叶后加盖闷炒,约需6-8分钟,待青气消除,发出香气,叶色变为暗绿,叶质变得柔软,即可出茶。
杀青务必做到杀透杀匀,避免炒焦,以利揉捻。如杀青不透,揉捻时叶子会揉成丝瓜瓤状,并易产生脱皮梗。如杀青叶含水量过少,叶质干枯,揉捻时叶子易形成摊片,俗称“鸭脚板”,对品质都有影响。如鲜叶叶质粗硬或天气干燥时,叶子含水分较少,可适当洒些水分,再进行杀青。杀青完成后,出叶要迅速,防止烧焦,产生烟焦味。
初揉
杀青叶必须趁热揉捻。因老青茶质地粗老,纤维素含量多,果胶质、蛋白质含量少,不趁热揉捻,热量和水分散失后,条索很难揉紧,叶片容易揉碎。揉捻方法一般都使用机械揉捻。目前使用揉捻机有40型和55型两种,40型揉捻机每机可揉杀青叶7一8公斤,55型揉捻机每机可装杀青叶20-25公斤。揉捻加压由轻到重,逐步加压。因为杀青是闷杀,又要热揉,叶表面附着一些水分,如果揉捻一开始就加重压,则叶子易互相贴紧,形成“死沱”,中间的叶子因翻动不便而不能卷成条形。具体加压办法是:小型揉机先轻压1分钟,再中压2分钟,后重压4-5分钟;中型揉机先轻压1-2分钟,再中压2-3分钟,后重压5-6分钟。初揉全程共需8-12分钟,以揉至叶片卷皱,初具条形为适度。
初晒
初揉叶立即出晒,其作用是蒸发部分水分,使初揉形成的外形得以固定。出晒茶坯,要注意清洁卫生,不能晒在泥地上,一定要晒在水泥场上或晒在垫上。在晒的过程中,要注意经常翻动。晒至茶条略感刺手,握之有爽手感,松手有弹性,即可收拢成堆,使叶间水分重新分布均匀,含水量约35-40%。
复炒
复炒的目的是把初晒叶炒热、回软,以便复揉成条。复炒仍在杀青机中进行,但锅温较低,约160-180℃。初晒叶下锅后即加盖闷炒,约1.5-2分钟,待盖缝冒出水汽,手握复炒叶柔软,立即出锅,趁热复揉。
复揉
复揉的目的是使茶条进一步卷紧,揉出茶汁,以利握堆。复揉仍在中、小型揉机中进行。复揉时间:小型揉机2-3分钟,中型揉机4-5分钟。加压仍由轻到重,但以重压为主。
渥堆
渥堆的目的是使叶内多酚类化合物等物质在水热作用下继续发生化学变化,消除青气和涩味,形成汤色橙红而浓和滋味纯和的特有品质。
渥堆茶坯的含水量,洒面、二面要求为26%,里茶要求为36%。各级茶坯应分开握堆,不能混和。渥堆一般进行两次,中间翻堆一次。具体作法是用铁耙将茶坯筑成长方形小堆,边缘部分更要踩紧踩实,以利保温,使茶堆温度上升,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约经3-5天,面茶堆温达到50-55℃、堆顶布满红色水珠,叶色变为黄褐色;里茶堆温达到60~65℃,堆顶满布猪肝色水珠,叶色变为猪肝色,茶梗变红,即为第一次握堆适度。这时需要进行翻堆,用铁耙将茶堆扒开,打散团块,将边缘部分翻到中心,堆底部分翻到堆顶,重新筑堆,让茶叶继续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再经3-4天,待茶堆重新出现上述水珠和叶色,原有粗青气已消失,含水量接近20%左右,手握之有刺手感,即为握堆适度,应及时翻堆出晒。
渥堆时间的长短,因茶坯含水量多少、茶堆大小和气温高低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为了正确掌握渥堆中的翻堆时间,必须勤加检查,做到三多:多看,看堆面水汽变化;多摸,用手插入堆内,试探堆温;多嗅,一般开始为水气味,逐步转变为青臭气味、酸气味,到后期发出香气时,即为握堆适度。
晒干老青茶干燥
一般采用晒干法。为避免泥沙和其他夹杂物混入茶内,一律摊放在水泥场上或晒垫上晒干,切忌晒在泥地上。晒至梗折可断,干燥刺手,含水量15%左右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在老青茶制作过程中,鲜叶和揉捻叶都不能堆放过久。堆放过久,会造成“渥青”、“渥坏”,成为“网筋叶”。揉好了的茶坯,遇到连阴雨,不能及时初晒,应将揉捻叶抖散堆积,压紧压实。如茶堆内发热,就及时翻动,散发热气后再堆紧。如此反复进行,直到天晴出晒。切不可将揉捻叶薄摊。因为这样做,会有利于黑霉菌的生长繁殖,使茶叶霉烂脱梗,叶面发黑,品质劣变。
品质要求
老青茶的品质要求,一级茶(洒面)条索较紧,稍带白梗,色泽乌绿。二级茶(二面)叶子成条,红梗为主,叶色乌绿微黄。三级茶(里茶)叶面卷皱,红梗,叶色乌绿带花,茶梗以当年新梢为度。
发展
1890年前后,在蒲圻羊楼洞开始生产炒制的篓装茶,即将茶叶炒干后,打成碎片,装在篾篓里(每篓2.5公斤),运往北方,称为炒篓茶。约后10年,山西茶商在羊楼洞设庄试制砖茶,其后俄国商人亦在汉口设庄压制。压制工具先是木夹,后改用牛皮夹,进而改用机器压,压成砖形茶,以每箱砖片数命名,分“二七”、“三九”(每片都是2公斤)、“二四”(每片3.25公斤)、“三六”(每片1.5公斤)四种不同规格。“二七”、“三九”青砖销往西北各地,以包头市为集散地,统称“西口茶”;“二四”、“三六”青砖茶销往内蒙,并出口蒙古、苏联等地,以张家口为集散地,称“东口茶”。近40年来,为统一商品规格,只生产“三七”青砖茶。
1910-1915年为青砖茶历史上的盛期,包括湖南、江西流入的一部分原料所制砖茶在内,最高年产量达48万箱(每箱54公斤),后因战祸叠起,销路阻隔,产量锐减。
直到50年代,国家大力扶植边销茶生产,使老青茶生产恢复了生机,1977年产量达到8000多吨,1978-1982年由于边销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年产量下降至5000吨以下,1983年年产量又恢复到7000吨,近年年产量维持在5000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