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名学院派大家李玉麟书法艺术探考
近日,在一次中日韩新四国国际书画交流大展上,天津着名学院派书画家李玉麟的丈二书法作品《大江东去》折戟蟾宫,捧得金樽。获奖证言是:李玉麟的书法《大江东去》属于罕见的精品艺术佳作,他崇古而不泥古,飘逸洒脱,气清骨重,风韵大气,显示出学院实力派书法大家风范……
风霜磨断尘网,盈盈地染白了58岁李玉麟的双鬓,他捧着金樽,感慨万端。是啊,五十多载的凄风苦雨,五十多载的寒窗苦读,五十多载的含辛茹苦,他握紧书画这个梦想,轻轻把它揽在怀里,藏在心房,身体似沃土,血液似养料,慢慢地这颗朦胧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开花,最后结下丰硕的果实。
李玉麟1952年10月生于天津,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获得学士学位,教授等职称。其学识渊博,饱览群书,于经史、金石、诗词、训诂多都有精深研究,嗜文物,精鉴赏。擅长书法绘画,诸体皆能,尤精于隶书、篆书。李玉麟家学渊源,幼承家训,酷爱书法艺术,自小严格临帖学书,他3岁识字,5岁开始写大字,在祖父、父亲精心培育教诲下,认真研习书法艺术,初学“二王”,后临《史晨碑》、《曹全碑》《乙瑛碑》、《张迁碑》、《礼器碑》及各个时期的古碑帖,每个碑都要临十几遍,甚至上百遍。
经过五十多载碑帖翰墨的习练,李玉麟的书法造诣非常扎实博大深厚,对殷甲、秦篆、汉隶、章草、唐楷、行草、大草都有精深的研究,尤其喜爱清代书法家邓石如的作品。邓石如,清代四体书法第一人,着名书法家、篆刻家、金石学家和文坛泰斗,经学宿儒,邓派创始人。其出身寒门,9岁时只读过一年书,停学后靠采樵、卖饼饵糊口。17岁后靠写字、刻印自给。就是这样一位读书“不多”靠自学成才的“一介布衣”,最后能成为中国伟大的艺术家,靠的全是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以及刻苦的锻炼。
李玉麟非常敬慕邓石如的隶书和篆字,并对隶书和篆字情有独钟。隶书又名佐书、分书、八分,因盛行于汉代,所以又叫汉隶,它是由篆书圆转婉通的笔演变成为方折的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给书写者带来很大的方便。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李玉麟从隶书入手,并以端庄、规矩严谨的《汉隶碑刻》为范本刻苦学习,为自己的书法打下扎实的基础,然后再旁及其它书法,稳步发展。
寒窗书剑十年苦,指望蟾宫折挂技。在李玉麟看来,人的一生一世正如一草一木,是匆匆而麻烦的短暂,所有的人,上自帝王显贵,下至黎民百姓,都是人生舞台的演员和看客。所以,他格外珍惜自己的每一寸光阴。视一寸光阴为一寸金。在隶、篆有了很大的提高后,正赶上动乱的年月,李玉麟每天仍练字不止。他与着名书法家龚望是远房亲戚,就利用闲暇拜访龚大师学习书法,并从龚望那里得到丰厚的书法知识,悟出作画要见墨,作书要见笔,写书法要具备气韵、意韵、趣韵、神韵,这样才能改变自己身上存在的“匠气”。而受到当代书法大家刘炳森先生的言传身教,更是李玉麟书法创作的又一个里程碑。通过刘炳森的谆谆教导,使得李玉麟深深感到,由于书法意境的转换,书法家的意识必须从过去的庙堂意识,转变为现代的客厅意识。历史上的大书法家无一不以秀骨而着称。刘炳森的书法之所以被国民大众所接受,就是他将书法传统的法度和现代意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中锋用笔变化多端,侧锋用笔含蓄灵秀,洒脱而畅神,简达而古典,于清逸中显示出其书法的奇崛骨秀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