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特色板块 > 胡说老北京

掐蛐蛐儿

胡少奎/文
2012年06月08日 15:52:06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北京人以前玩蛐蛐儿主要来源有仨地儿,一是北京本地产的蛐蛐儿;二是山东来的“山蛐蛐儿”;三是浙江杭州出的“杭虫儿”。

“杭虫儿”长得漂亮,脑门儿上带线,颜色也好,就是不怎么皮实,不好养活,所以玩这种“虫儿”的就相对少一些。山东的“山虫儿”兴许是纬度线更近一些的缘故,养活起来比较简单,寿命也长。一般蛐蛐过冬较难,可山东的“山虫儿”跟闹着玩儿似的……用“山虫儿”去“掐蛐蛐”非常给力,这种蛐蛐儿本身就极其好斗,往盆里一撒——非常有样儿,色正,不掺杂色,黄的,紫的,青的,纯一色,倍儿水灵!

北京一到夏秋季节,犄角旮旯儿、砖头烂瓦堆里边儿,蛐蛐儿就非常多,只是档次不高,没几只忒好的。小孩子对这种玩意儿见了也上瘾,偷偷拿了大人们的“家伙什”(手电筒儿、蛐蛐儿罩子),再带上个“憋笼儿”消失在茫茫夜色中了——当然逮不着忒好的,像我们玩的那种“痨咪”,大人们都懒得瞧它,逮像点样儿的蛐蛐得上城外去。白天不行,只能晚上,几十年前北京的交通没有现在这么方便,不管上哪去都是两条腿“蒯”着,而且专拣荒无人烟的地方儿去,胆儿小的多去逮几回蛐蛐儿就胆儿大了。

虽然逮不着像样的蛐蛐,不过让人家“铁路巡道工”追得绕世界跑的感觉,还是载入了终生难忘的童年记忆。现在的玉泉营桥西北以前叫“二道桥”,过去芦苇丛生荆棘遍地,是个离城不远又人迹罕至的偏僻地方。那里蛐蛐儿、蝈蝈儿、油葫芦全有,而且比城里烂瓦堆逮的蛐蛐“叫”的好,嗓门儿大,底气足,听着就跟庙里撞大钟似的,带着嗡嗡的“膛音儿”。西便门儿外钢铁厂后身儿有个“铁山”,也许是成天嚼钢咬铁闹得,在那儿逮的蛐蛐牙口都好――“开牙”!很给主人拔份儿。蛐蛐儿的名称很多,大名儿叫“蟋蟀”,也叫“促织”。有人称它“秋虫儿”,或是干脆就叫它“虫儿”。蛐蛐儿玩法也有多种,除了“掐蛐蛐儿”以外,还有拿他“听叫儿”的;据说还有养蛐蛐儿就为“看着玩儿”地观赏……玩蛐蛐儿有季节管着,一般立秋开始逮蛐蛐儿,经过饲养和筛选,至白露才能基本定型。在经过“倒盆分罐儿”、“过蛉儿”,二尾(读:yi,第三声)儿才能出来一激就怒的“斗性”。国人玩儿掐蛐蛐儿由来已久,那可是有点年头儿了,其兴趣之高,不输于西人的“斗牛”。明朝人刘侗、于奕正所着的《帝京景物略》中有一篇“促织经”,可谓前辈经典,其经曰:“虫生于草土者,身软;砖石者,体刚;浅草膌土者,性和;砖石、深坑及地阳向者,性劣;若是者穴辨。凡促织,青为上,黄次之,赤次之,黑又次之,白为下。号:红麻头,白麻头,青项金翅,金丝额,银丝额,上也。黄麻头,次也。紫金,黑色又次也。……

从小雪到冬至是北京地区掐蛐蛐的大好时节。成年人玩儿的比较正规。一般都是正儿八经的“约地儿下帖子”,有专门拿蛐蛐探子的“掌探儿”,还有在一边儿专管“监局”的——谁都甭惦记“耍狡”使偏心眼儿,“监局”就是裁判,而且和奥运会一样,蛐蛐也得按重量分等级,拿“戥(读:deng,第三声)子”挨个过称,一点都不含糊。掐蛐蛐有许多游戏规则是玩儿家必须要遵守的。比如:掐到半场主人“认栽”了,下回这只蛐蛐还可以继续参加比赛,也就是说,自己的蛐蛐上场后状态不佳,败势明显,这节骨眼儿主人认怂了,就可以从战场上撤回自己的蛐蛐儿,继续调养,待下次再战。现场观看掐蛐蛐儿是个非常开心的事情。蛐蛐儿和人一样,真有那种极具天赋的“高手”聪明伶俐勇敢顽强,它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消灭敌人,辗转腾挪不急不躁,看准机会瞬间闪到对手身后,一口咬住敌人的大夯(后腿)不放,直至“监局”判定“KO(完胜)”为止;也有那种傻大黑粗的“程咬金式”,入盆后不激就怒,“三板斧”过后再没有新鲜招数了,比较而言还是“以巧破千斤”招人待见。掐到最后的“决赛阶段”,剩下的都是一些海选出来的“武林高手”,屡战屡胜的“大将军”。最后两个“常胜将军”的决赛叫“打将军”,非常隆重。因为两个大将军中将要出现一个当年的“虫王”。玩家们一般都把这一天定在“冬至日”。

“掌探儿”和“监局”自然是本次活动中推举出来的“众望所归”人物。“七战将军八战王”。一只虫儿胜过七次就是将军,胜过八次既可以称王了。“打将军”比赛的获胜者会立即被供在“神位”上。后来人们觉着这事有点迷信色彩,风气也就渐衰了,但在小范围玩儿家中仍有那这个当回事的。玩儿家中的文人墨客兴趣所致不请也会自到,虽无旌罗伞盖,“虫王”的神位还是必设的,大家焚香叩头后开始角逐年度虫王的“雌雄对决”。“冬至鏖战”结束后,要为新一届“虫王”封号(在其罐外贴喜字),文人们挥毫泼墨,吟诗作赋,最后虫王“封罐儿”请上神位,所有玩家再拜后同饮欢乐酒——人比蛐蛐儿还高兴呢!

(声明:本栏目文章系美讯网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林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