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特色板块 > 胡说老北京

华夏民族的“字”与“写”

胡少奎/文
2012年06月08日 15:24:43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偶尔路过大学校园宿舍楼,看到正立面可谓五彩缤纷: 学生们用自己床单儿把一篇篇图文并茂的个性文章高高地挂在楼上,向过往的人宣示着自己的另类个性——有思念,有感叹,也有调侃。都是一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时尚新语。惊叹一些学生们的大胆做法、也惊叹于那些人们的宣言的内容、也惊叹于他们的“书写”出来的老祖宗“文字”,可以视其为新字体——“床单体”......

古时没有 “书法家”,把字写好是读书人的本分,古人写软笔字(书法)的环境条件虽然大大优于今天,但昔日举子若以 “床单字”呈上考官,恐怕难入考官大人的法眼。把字写好并不复杂,一般常人三个月,学士一个月,每天用20—30分钟,就可以解决。当书法家相当不易,因为那是“书法艺术”,需要多年的苦功才行。

写一手“好字”与书法不是同一概念,按一定方法规范练习,既可以达到目的。这需要抽出一些时间和精力,一说要有牺牲,习惯于自由的人就要跑了。包括有些考过硕博的朋友,宁可带着不好见人的笔体周游世界,也不愿轻易进入练习状态。

在中国的文化中,汉字“写法”是一种非常高尚的文化,比如旧时科举,不但要看文章的优劣,还要看写字的功力。若是字里行间缺少了这一基本功能,字写得无光,考官就会不客气地将“精彩的文章”丢入纸篓……所以古时的做学问者,每个人首先就是要读书练字——头悬梁、锥刺股地苦练本领。 方形汉字有别于西方的拉丁文字,它刚刚诞生时便随身携带了满身的艺术味道。汉字本身的线形美加上人的书写艺术,中国的汉字可谓“艺术中的艺术”了,软软的毛笔,被中国人玩得龙飞凤舞,外人只剩下了仰慕。

时代在前进,什么都在发展,汉字也不例外,从简化字、硬笔书写到键盘录入……发展和进步是毋庸置疑的。文化发展的规律不应该是走向衰亡,尤其不应该让它“衰亡”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国人用了上千年的毛笔,在“物质文明”的进化中被今天的绝大多数人给放弃了。

社会发展淘汰落后的东西是一种必然,但精神文化不同于物质文明,文化的发展应该与物质文明呈正比例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的文化,每一个成员都有责任来呵护它的健康和生命延续。岂能坐视自家文化的“衰亡”。如果 以“用进废退”俯瞰今天的“进步”,可以称之为“整体上扬中的小波折”,汉字仍会一如既往地被使用,书写技术也会进一步发扬光大。写,不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需要多年的修炼功夫 “柔软的毛笔”不易掌握。加之汉字本身的各种形态变化,便被古人“灵动”成了一种艺术。如今电脑“打字”来了, 一些人认为“写”字的方式被淘汰了,把笔扔在一边去“打字”了,自诩为“进步”。

写字和打字有着本质的区别。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很重视“写”,谁都明白写出来的字是一个人道德和学问的综合体现,判定一个人有无“道德”及“文化”,往往是先看他“写”的字。所谓“字如其人”就是这个意思(亦非绝对),没有一手可以露脸的字,是要被贻笑大方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似乎这个社会不再太在乎字的丑俊了。 这种情况的大致原因疑似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小学教育扔了“描红”,认为这东西没用;二是这个时代带来了快餐化的便捷电脑程序。三是现代人心浮气躁,写字本是养性之举。

几下夹攻,国人“写”的功能便渐渐淡出了人体;写字,打字孰是孰非。简单说:写字毕竟是一门学问和艺术,打字就不一样了,字的形状在“打”之前就已被“格式”好了。从电脑里出来的字,丑与不丑使用者大可不必为之操心。只要文章内容精彩,字体也就跟着漂亮了。甚至可以随意变幻出许多花样儿和色彩纷呈的花边儿。

虽然一些电脑操作手段也需要艺术因子在其中,不过,显现出来的东西不管是多么的花梢,也不是“写”的艺术,而是“编辑”的艺术。汉字摆脱不了用手、用笔来写,而且也不仅只是“书法”的时候来写一写,毛笔或许日后将只为书法艺术而存在,但其它各式各样的“笔”在自会有它用武之地,决不会因电脑的出现而被彻底取而代之。 比如,大学生们“很”另类的创意想法——忽然一时兴起想到要用床单制作一面“发表自己宣言的载体”,如何把“想法”落实到“载体”上去呢?这样就须用笔或是别的替代品,而且与众不同的学子们认定:“只有自己刷出来的字才会彰显个性。”再比如教授们在讲堂上讲课,除了现代的教学手段以外,也还是要用粉笔在黑板上划一划,电脑终归不如人脑的细腻,灵活,方便和生动。“写” 就目前现状暂不可能悉数舍弃。关键问题还在于“写”的艺术乃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一脉“文化”承传是不可以随意丢掉的。 “写”中国的汉字,除了实际意义以外,还有提升个人素质的意义。诸如鉴赏能力,心性的修炼,与写字都有直接关系。

当我们面对一篇漂亮而灵动的汉字,心情一定是愉悦的。而在这种精神愉悦中,就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即便将来可以很方便的把自己的想法“打印”到理想的“载体”上去了,“写”的实用意义到“皆无”的时候,我们还存一些“民族性”人们,也该为“写字文化”的保留和传承付出一些“练习”的努力吧。“写”的文化,是个人基础性文化,不管从事多么高深的理论科学研究,都必须要“写”好字。这是华夏文明对国人的一项基本要求。反之,一出手就令观者倒胃,原本斯文的形象在一堆烂字的诠释之下即刻就会变成一堆污秽。写不好汉字也不完全是学生的错,各行各业都存在这种现象,包括一些替圣人做事的“师们”——拿民国的“师”与今天的“师”简单比较,显现出来的差距不只是一星半点儿。蕴含了高度学养“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写”,先生师范没有很好的“写”,又将让学生如何去效法呢? “教不严师之惰”。先生烂字使然,是学生“床单体”泛滥的部分原因吧。

(声明:本栏目文章系美讯网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林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