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特色板块 > 胡说老北京

胡同里的吆喝声

胡少奎/文
2012年06月08日 15:20:25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以前,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里,从早到晚都能听见各种各样儿的叫卖声。有的清脆,有的幽扬;有的高亢,有的低沉;有的听起来凄凉委婉,有的听着则悦耳动人。简单明了的叫卖声,莫过于卖烧饼油炸鬼的,吆喝起来就是——“油炸鬼!烧饼唻!芝麻酱的大烧饼!卖烤白薯的“行头”大老远就一目了然,不提卖的是什么东西,买主也明白,所以吆喝只强调其特色,一吆喝就是——“锅底唻!——栗子味儿嗒!”卖猪头肉的则喊:“炸面筋——肉!”卖大萝卜的前后挑着两个筐,晃晃悠悠地迈着方步往前走,边走边吆喝:“甜萝呗!赛过了梨唻!辣了管换耶——”还有许多行业用“响器”招揽生意,而不吆喝。比如剃头匠就用一种称作“唤头”的响器,其形状像个巨大的镊子,一尺左右长短,剃头匠左手持唤头,右手用铁棍在其间一甩一甩地拨动,发出“嘚扔…...嘚扔!”的声响,其声音大老远就能听见。

再比如卖油郎以敲木梆为记;卖豌豆糕的小贩儿则是手敲一面小铜锣儿,只要小锣儿“嘡儿!嘡儿!”一响,小孩们呼啦一下子就都围过来了。锔盆儿锔碗儿的没有响器,也是吆喝:“锔——盆!锔——碗儿……嘹!”磨剪子磨刀的有几种,一种是只吆喝无响器,山东人居多,“磨——剪子来——嗨,镪——菜——刀!”把高音放在中间,抑扬顿挫、浑厚婉转,喊着、听着都不累,而且似乎很享受,八个样板戏里的《红灯记》就照搬了这口儿吆喝;另一种磨刀人是用多块方形薄钢片,串连起后边走边晃荡,钢口儿越好:“——叮啷!——叮啷!”的声音越清脆悦耳,传的也比较远。有的磨刀人没有较的好钢片儿,弄几块破铁片子瞎糊弄,其声音“啪啦啪啦”的,很不好听,肯定要影响他的买卖。再一种磨刀人是以吹军号来揽买卖。据说这种磨刀的曾为军人磨过战刀,所以吹军号。当然这种说法儿有点儿“打虎踢牛”的嫌疑(注:打虎,是指武二郎景阳冈打虎;踢牛指咸丰护卫达木苏王,把蒙古跤手大牤牛踢到,二牤牛摔死)。耍猴儿的都有一面大锣,“铛!——铛!”一敲,就会围过来一大帮男女老少,小孩儿们顺着大人的腿缝儿往里钻,蹲在最里圈儿会看得更清楚。儿时经常凑到里圈儿“看蹭儿”,只要“耍猴儿的”端着笸箩一说收钱,我抹头就踮儿啦!
卖火炭儿的用个挺大的拨浪鼓举着摇晃:“蹦楞!蹦楞!蹦楞……”有点不招人待见。

那时候,有一种专以收废铜烂铁换火柴的,边走边喊:“换起灯儿!洋火!”还有一边走一边拉胡琴的,不用问,那准是个卖胡琴儿的。那会儿北京城里没有现在这么多人,胡同里半天瞅不见一个人,偶尔听见一嗓子高亢激越“吆喝声”,也给透着清冷寂静的街道小院儿里带来点儿“人气儿”,小孩儿们一下子可有得玩儿了,逮后边儿追着屁股跑,家里大人不使劲儿喊都不想回去(读:qie)。

胡同儿是无声的,但添上这些五行八作的叫卖声,大人喊小孩叫的嘈杂声,胡同儿立马儿就有了“生机”,所以老北京的人们,每天生活都离不开这种“吆喝声”,小孩儿还没听见,那边老太太都会告(读:shang)诉你:“瞅瞅去(音切),外头来卖羊头肉的啦!”……

老北京的胡同儿和各行各业的吆喝声构成了一曲交响乐章,每天每天都在那里演奏,那些优美动听的音符和旋律让我到今儿还能清晰地记忆、玩味。

(声明:本栏目文章系美讯网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林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