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术的名义,相聚“美术传媒”首拍
这是一次与众不同的会议。晚上9点,时任美术报社社长、浙江美术传媒拍卖公司董事长突然召集了一次紧急会议,几位已经回到家的同事又急忙赶回报社。
这次会议与众不同的除了时间,还有内容,竟是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当下艺术品拍卖市场混乱,浙江日报作为党的喉舌,涉水艺术品拍卖,美术传媒将如何进军艺术品拍卖市场?
争论持续了3个多小时,最终的结果是,用传媒的力量推动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拍卖不只是对美术传媒是一次挑战,拍卖之于不爱热闹的中国书协副主席陈振濂,同样是一种挑战。
如何挑战这一个“挑战”?专注于精与真的美术传媒,携手陈振濂,携手王伯敏……扛着“学术引领拍卖”的大旗,一路过关斩将,绕过了嘉德、保利、西泠等一干大大小小小拍卖公司的耀眼光芒,以一种特立独行的姿态傲然登场。
三个第一,足以说明一切:首家背靠专业媒体的拍卖公司,依托美术报几十年积累起来的专业影响力和人脉资源、信息资源,及浙报集团旗下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浙商杂志等兄弟媒体强势支撑,其影响力可放大百倍、千倍;当代艺术家专场书法拍卖,选择既有市场前景又有公认学术形象的陈振濂做专场,以前从未有过。
有了学术为依托,拍卖就不仅仅是做生意买卖,自然而然又有了风气引领与责任担当,有了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可以说,美术传媒首拍既适应了市场收藏的需要,又兼顾了经济与学术的做法。
因此,不论是陈振濂,还是艺术史学界泰斗式人物王伯敏,两位先生一少一长,都是着作等身,又都是学术界屈指可数的权威,且作品的市场接受度极高,再加上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张伟平,此3位称得上是当代艺术的标杆式人物,首次以学术的名义,相聚“美术传媒”首场拍卖,市场关注度当是前所未有。
策展篇:
将书法拉回火热的当下
陈振濂的2012,与美术传媒同行,并一同成长。
2012年6月9—26日,陈振濂先生书法展 “社会责任——传播·阅读·创造:陈振濂综合书法群展”在浙江美术馆举行。
以“壬辰记史”和“民生叙事”两大板块的几百件书法创作组群为标志,陈振濂试图在当代书法创作展览中引进一种新的书法观:即书法不仅仅是抄录唐诗宋词而无关时事的雅玩,应该恢复它上古时期作为承载时代记录文献的人文功能,尽管这样的传统已经失传了上千年。应该把书法从文人自娱自乐的书斋中拉出来,拉向火热的当下社会生活。直接用艺术来记录与反映民生诉求,反映时代主题。
在当今书法创作成为一种思想贫乏、内容空洞的书写技术大比拼的时代,陈振濂用书法记录历史,用书法书写民生,没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无法做到的。
正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所言,“一方面政事在身,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知识分子的使命精神;另一方面又以这种责任精神将书写的内容从书斋雅玩中脱出,慨然投向众人之事、政经之事,投向火热生活、寻常百姓。这种投笔记史的重返和坚守,既是知识分子的一种担当,又是当代书艺的一份独创。”
宣传篇:
民生书法,来自老百姓的声音
6月个展,全面展示出了陈振濂的创作实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也受到国内各家大媒体均超规格报道。如浙江美术馆的大广告、南山路上的道旗、美术报的连续报道、钱江晚报的活动策划报道,以及浙江日报、杭州日报、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等等。
其中,通过微博、电子邮件、信函的形式广集民生样本的“民生书法30天”活动经过钱江晚报的多次报道后,引起广大市民的强烈响应。一时间,来自民间、来自杭城大街小巷的民生叙事络绎不绝,民生样本多达数百份,其中有对忠孝诚信传统文明的宣传,有对帮贫扶困道德精神的推扬,有对生活健康向上的祝愿,有对社会美好事例的提醒等等,许多故事让人感动落泪……陈振濂评选出了其中较有意义的文章60份,改编成浅近文言并写成书法作品,从而完成了这份极其珍贵的、前所未有的“民生叙事”的书法系列。
这次活动之后,很多老百姓明白了,“其实书法本来就是书写,今天书法仍然可以是有品质的日常书写。”每天所遇到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喜怒哀乐、人间冷暖、民生百态,都可以与书法艺术密不可分水乳交融。书写时事,一方面可以为后世留下书法在当下的时事记录与艺术文献,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文人文化的一种传承。
“民生叙事”60件作品完成之后,陈振濂秉承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在杭州天水街道灯芯巷社区,与社区居民共同书写民生故事,专门现场撰书了一件“民生书法——灯芯巷社区实践活动记”长卷以记其盛。
而即将由浙江美术传媒拍卖公司举槌的陈振濂书法公益专场拍卖活动在8月份被美术报制作成特刊并作了深入的系列性报道,更是引起一阵轰动。这一系列的深入报道不仅让社会对艺术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让艺术家在艺术市场有了更广的覆盖面。
拍卖篇:
关注学术,风气引领
关于拍卖,陈振濂一开始是有些犹豫不决的。用陈振濂的话说,他在书斋里浸淫了几十年,不喜欢凑热闹,即使在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时,也从不参与笔会和外出走穴卖字。陈振濂认为,在拍卖赚钱这方面投入多了,在创作研究教育方面的投入必然就少了。
所幸的是“美术传媒拍卖”有一个明确的宗旨:“学术引领拍卖”。此言深合陈振濂意。
与预期的一样,9月下旬,在浙江日报社举办的艺术品品鉴会展出了王伯敏、陈振濂、张伟平专场以及其他几个专场的作品,受到广大艺术爱好者的极大关注。
展览结束至今,拍卖公司的咨询电话不断,有意购买者也非常多,其中还出现了几位陈振濂、张伟平、王伯敏、陆抑非等艺术家的铁杆粉丝,他们或经常电话咨询拍品情况,或要求提前办理竞拍手续,有种势在必得的气势。有了前期的策划、展览、宣传,美术传媒首场拍卖已是水到渠成之事。
而更为令人欣喜的是,为规范艺术品市场,美术传媒将通过无底价拍卖的方式建立起市场权威的当代艺术家价格数据库。陈振濂则是入此价格数据库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