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摄影 > 摄影资讯

陈建中:我在美国教摄影

2014年01月10日 11:11:02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美籍华人摄影家、评论家陈建中长期在海外执教新闻摄影,从事多媒体研究近20年,集摄影师、电视片制作人和专栏作者等身份于一身,他对中西方摄影生态、视觉文化、摄影教育等方面的差异感触颇深。

陈建中:我在美国教摄影

彭娌娌:您能否将国内外摄影院校的学生作下比较?彼此优劣势在哪?

陈建中:我没有接触过太多中国学摄影的学生,但有一些间接了解。中国的学生普遍比较好学,但是他们照着范例做练习的能力和效果远比独立制作一个项目强,这也可能是中国学生的作品类似画廊作品的原因之一吧。但我不认为这只是因为他们试图进入市场,更多的可能是他们在学习上对于范例依赖性的结果,部分原因可能也在于学校体系,教师也希望学生能以范例为样本,这样出格的几率会比较小。

彭娌娌:那您在美国是如何教学生的?

陈建中:在美国,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基本由自己决定,唯一对教师教学成效有点影响的就是学生的期末评价,所以教师会采用各种方法鼓励学生创新。这种方法比较大的缺陷可能就是对范例的模仿性比较小,因而,学生们在一些基本功训练上有所欠缺。我在新闻学院教摄影,对学生用什么相机、拍什么题材没有任何限制。我只告诉他们:“你要知道,你所用的机器、镜头是否适合你的题材。如果我给你出个题目《这就是芝加哥!》,我不希望看到漂亮的风景、精美的夜景,这些都是明信片,去礼品店可以买到。”对于那些非芝加哥本地人,我会说:“回过头去看看你自己的大学四年,最怀念的是什么?这就是你要拍的芝加哥,里面要有你自己的记忆与切身感受。”

彭娌娌:除了摄影,您是否还会让学生通过其他学科来拓展思维?

陈建中:我们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选修一个辅科,辅科可以是任何学科。我经常对学生说,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做一个项目,就在你的辅修课程里找一篇最满意的论文,看看其中哪些句子可以视觉化,变作图像,剩下的那些文字就是你的图片说明,然后把它做成一个系列。现在很多人拍城市景观,已经成为一种当代摄影的符号。其实,他们拍的只是我们的日常所见,而艺术却不是现实的简单再现。虽然你拍了,但实际上,对这些东西并不熟悉,你没法拍出精髓。当代摄影需要做深,说到底,摄影只是一种语言工具。

彭娌娌:从摄影之外找到解读摄影的角度也是个不错的方法。

陈建中:是这样的。但是,要真的懂这个所谓的摄影之外的东西。比如,芝加哥艺术学院曾有个中国学生拍了作品,和老师解释说,这是中国的佛教禅宗什么的。一个老师打断他说,你不要跟我谈什么禅宗佛教,你告诉我,你到底想要做什么。其实,这个学生自己都不完全懂佛教禅宗,一点都表达不出来。所以,如果想在某个领域做出点什么,你需要静下心来做一些更深的研究。

彭娌娌:印象中很多知名摄影师并非科班学摄影的。

陈建中:是的。我的印象中出经典摄影作品的摄影师,80%不是学摄影专业的。玛格南女摄影师苏珊·梅萨莱斯学的是艺术教育,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把摄影当作教学工具。如果摄影系的学生一天到晚只想着做当代艺术,就有可能路越走越歪。巴西摄影家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是学经济学的,经济学概念在他脑子里非常重,所以他拍的东西也会带着这方面的明显特质。

彭娌娌:在您的学生中,有没有发展方向比较明确的,比如新闻纪实或当代艺术?

陈建中:没有。我们是私立学校,一个班15个学生,规模比较小。我第一堂课给学生们发了一个调查问卷,问他们谁今后想当新闻摄影师,结果,没有人愿意。我对他们说,你们很聪明,新闻摄影很难谋生,但我们应该把摄影当作一个传播工具。其实,到现在为止,当代艺术摄影和纪实摄影已经混在一起了,并且,摄影有多种可能性。

彭娌娌:您曾提到,东方的视觉语言体系和西方不同,能否具体说一下?

陈建中:比如,西方编辑图片故事,信息性、图案感、亲密感和情绪感这4点很重要。而我们的视觉文化里恰恰缺少亲密感和情绪感。法国摄影师马克·吕布拍摄的中国照片,是透过摄影的自然透视来对中国意境的自然视觉进行再现。中国人运用多点透视来表现图画的精妙,但这是无法引进摄影里去的。就像我第一眼看的是你,然后就是你的气质,而气质是很难形象化地表现的。因为,摄影技术是为自然视觉透视服务的。所以,我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就让学生们听音乐,我希望从学生们的照片里看到音乐,从音乐里听到他们的画面。如果我们能把一首唐诗的画面想象出来,再将脑海里出现的画面用照片传达出那种神韵,这就是中国摄影的视觉。

(责任编辑:易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