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80后水墨画家的生存状态
水墨,父辈在玩,孩子也要玩,的确好玩!
不过,如果非要打上“姜还是老的辣”之类的标签予以生硬群分的话,那么这帮孩子不得不啃一声“爸爸去哪?”。
在《水墨:告别青春期》专访着名批评家鲁虹栏目中,记者问道:“我们现在看到从事实验水墨的大都是老面孔,一项缺乏年轻人参与的事业,如何保持生机”?如何让更多年轻艺术家加入当代水墨行列,我们能做些什么?鲁虹回答:“我在策划第三届成都双年展的时候就发现,实验水墨不像油画那样,即从60年代到70年代,再从80年代到90年代,是一茬接着一茬的人出现,现在做实验水墨的大都是85时期的年青人,现在这批人都40多岁,甚至50多岁了,年轻人参与进来的相对比较少。我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教育的跟进,还需要各方面的介入”。这反映了目前中国当代水墨的缺失新生代力量的推进。虽然有批评家认为用代际来划分今天的画坛是需要警惕的。以代际来划分绘画确实在无形中弱化了画家的特异性,或者它是艺术市场的推手们精心策划出的一幕幕推陈出新的“发布会”?或许只是“艺术江湖”上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的大旗?代际划分已不再仅指向不同年龄段画家艺术面貌的差异,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种话语权争夺?对于80后、70后……提法是否存在科学性等问题指向以代际来划分来讨论某个艺术创作群体的状态,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当代水墨需要承上启下的力量来推动发展,在个案上,强调传承发展、探索特色、强调“关注当下”及“80后”当代水墨艺术话语的建立。这样讨论当代水墨发展才具有客观的延续性和合理性。
在85美术新潮时期,这些80后才陆陆续续地呱呱落地,而现在着名的水墨画家在那时也是正值年青人,他们走进水墨实验室做起了实验,面临着当代水墨最大的问题来自社会面的不理解和传统绘画界的打压。但中国的当代水墨艺术家们依然以一种自由的心态和无所畏惧的精神前行着。从中国当代水墨20多年来的发展来看,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水墨艺术的发展前景日渐明朗,与此同时则是“后89”时一度风行的政治波普等潮流的日渐式微。
20多年后的今天, 80后正值中国当代实验水墨告别“青春期”的青春期,他们大多数具有学院中国画教育的背景,多为刚刚从专业艺术院校的毕业出来的学生或者是专业教师,长期以来比较严格的学院专业训练,使他们对当代水墨的认识理解和技术把握具有相对全面的积累。作为年轻一代中水墨新军,他们的奋斗史才刚刚开始,他们多能广泛借鉴,在追求个性,追求艺术品位上面表现出积极的意识和潜力。反叛体制形式,现实批判的态度来反思当前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通过批判的视点寻求化,创作思想活跃。对于当下社会文化环境所出现的问题比较敏感,并能够宽容接受及时做出自觉反应。
目前活跃在水墨画坛的大都是85时期的年青人,或者说近年来,这群“70后——最后的精英”已经从幕后的浅唱低吟,正式地登上了舞台中心纷纷亮相,目前80后水墨新生代画家仍然未成军。有批评家认为:“艺术市场的诱惑可以让无脑无心的“80后”迫不及待地放弃底线解开腰带赌上最后一屡青春的光阴”。这种以市场的诱惑指向的批评80后实验水墨的成长状态是一种很不理性的。虽然现在有的“80后”成了明星,成天闹腾,也给公众展示了一种所谓的80后的浮躁形象。但实际上大部分80后的人仍脚踏实地地奋斗着。他们同样生活在一个商业文化勃兴,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开放时代,艺术上并不缺乏前代艺术家具备的低气、修养及开放的视野,而因成长经历的缘故,更敢于肯定个人、人性在艺术上的价值和追求。
80后,这一代或许有些特殊,他们的艺术审美趋向,往往走在变形金刚、黑猫警长、葫芦娃之类的卡通时代之间,受卡通网络游戏时代文化的背景的影响。但哪个年代出生的人没有一点属于那个年代的特殊烙印呢?从80后共同的回忆——中国经典水墨动画开始谈起,他们从观看《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哪咤闹海》、《葫芦兄弟》等家喻户晓的国产水墨动画片中体会到由水墨画到动画片的媒介的趣味变化,从动画片之“动”到水墨画之“静”,往往是形成了他们创作思维空间上的转换。看动画片长大的他们,认识和寻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新媒体的介入,墨非墨的意识在他们思考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重新判断与选择“笔墨”的价值。80后在面对高度信息化、资讯化的互联网时代正是黄金年龄时期,丰富和改进知识结构的最佳时间和机会。不但可以一窥他们的“80后”的人文精神面貌,在激赏它们并产生共鸣的同时,引起我们对这一领域的现状和未来诸多的思索和感怀,更能警醒社会民众。客观上来说这为中国当代水墨 “关注当下,寻找下一个兴奋点”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资本。
然而,80后水墨画家对于传统笔墨的认识,尤其是中国古典笔墨技术上的传承客观地来说是不如前代的。有学者曾悲观地认为,笔墨的功力一代比不上一代。笔墨是否是衡量实验水墨的标准?这样又会陷入了新一浪的“笔墨之争”,这是跟所处的时代背景联系密切。着名艺术批评家亚历山大·门罗分析了当前中国当代水墨所处于位置,他认为,当前中国实验水墨画较古典大师之作,现代水墨画被视为“次传统”;与前卫艺术相比,则被看做“次现代”。发展之中还要最后一个跨越,就是对“传统艺术当代形式”的偏见。是时候重新审视现代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通过非西方激进传统形式所传达的实质内涵。在一个“跨界”的时空区域中审视80后的笔墨价值。80后水墨无论从笔墨语言,造型特色,创作题材表现形式来的多元和丰富,尤其是在个人图式的追求和视觉形式语言的拓展上都呈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实验水墨在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目标,当代水墨接下来可能会走向观念的表达,即强调对中国当下现实的关怀;与此同时有艺术家会从当代视觉的角度,把水墨表现的当代性推向更高层次”(鲁虹)。好比80后在喧闹的都市生活使自己不断尝试用不同的技法和媒介来丰富自我的绘画语言和绘画风貌,风格更加新颖、时尚而典雅,在纯粹的同时,充满现代美而不失文气、丰富,以及本真的厚重。画风既体现出浓烈的现代时尚气息,但又与传统的笔墨韵致保持一定的区别。表达着了自我的世界、情感、思想,以及属于自己的浪漫、爱情、生活与梦的80后水墨观。
在讨论80后的过程中,我们看一下70后的水墨画家的状态,批评家王牧春《美术报》发表《有关“70后水墨》,他指出:“70后水墨从画面表现出来的视觉冲击力是很有所拓展的,但这还不是问题的核心。表现题材的世俗化和卡通化成为70后水墨画家们更乐意描绘的主题,这才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东西。这种苗头我相信在80后的水墨表现语言中会占据压倒性的优势。70后不是没有危机,80后已是蠢蠢欲动。不过任何事物的问题都是从事物内部开始引发的,总的来说,在70后水墨作品中,观念的缺乏依然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当然这也是整个中国绘画的软肋,不是某一代人的问题,传统中国文化优美、圆满、合理的审美叙事模式依然一统天下。但有理由相信这个问题在80后水墨作品中一定会解决得很好,因为在为数不多的几个70后水墨画家身上已经看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决心和勇气。”
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80后在当代水墨探索中有自觉融入的一种时代责任感,随时准备好承担某些责任。他们也有理想,也有自己向往的未来。就目前全国范围来寻找80后水墨新生代补充中国当代水墨创作群体发展力量来看,80后的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了,毕业于四川美院国画系的三位80后青年艺术家郝量、孙文、肖旭在798艺术区方音画廊举办他们的首个水墨联展——《三生花》,他们试问“80后年轻水墨艺术家的前方在哪里?”。嘉德在线与策划举办了“自说自画:80后的水墨世界”与“七夕”主题拍卖月正式拉开帷幕,与其他专场的艺术品相比,嘉德在线有关负责人表示,由这个专场中的作品,可以看出当代“80后”水墨中不同的风格差异,而“80后”艺术家作为一个群体,时代赋予的内心细腻、自我张扬以及都市化、小资化等特点,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一系列主题性策划展览活动中,体现了80后水墨个体的存在与发展。
上一辈的水墨画家早已成家立业,然而80后水墨群体仍然在追问“爸爸去哪?”显然这帮孩子们不知情,造成一种身份话语缺失的尴尬情景。按论资排辈,仍然所处创作年龄段在艺术界不太承认和关注,相对往前成熟水墨画家仍然所处的相对的边缘。但相比之下油画、装置、非架上绘画、新媒体等新概念的艺术表现样式,80后新生代自然更多涌现出来。中国社会本身就缺乏对中国当代水墨的解读,甚至是误读传统水墨与当代水墨的性质,这跟当代水墨一直以来处于中国艺术的边缘位置有关,同时也是当代水墨创作群体缺失80后的重要原因。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某一单方面的力量来完成的,而是需要社会教育的关注和学术的支持、市场的导引、策展界的重视。80后水墨画家是否引起关注?直接影响中国当代水墨关注当下社会状态思考的延伸,不要边缘或者忽视缺失新生代,组合不同年龄阶段创作的新样式,构成中国当代水墨主力军和新生代复合型的发展繁荣景象。这是80后对于中国当代水墨的承上启下的意义与责任。
十年树人,百年树木。“爸爸去哪”?爸爸在玩水墨。我想,不用在追问了。因为,此时的80后水墨画家正值中国当代水墨告别“青春期”,与时俱进,努力借鉴学习前辈们经验的同时,我们渴望看到他们更多有创造力和想像力的作品,不断进取,在中国当代水墨画探索创作中有更为出色的表现。
在此,我欲斗胆说一句吧:长江后浪推前浪,把爸B拍在沙滩上。谈何容易!不过可以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