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篆刻创作的文化折射
民族文化是篆刻艺术的母体,又是促其茁壮成长的根基。篆刻艺术的形制、形式、文字、内容、涵蕴等无不承载着民族文化的遗传基因,无不统一在民族文化的制动之中。民族文化吐故纳新、宽厚开放的兼容性格是篆刻艺术在恒定的艺术式样中不断优化遗传基因、汲取创新激素的保证。有文化研究学者认为:“文化是一种通过符号在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它将传承的观念表现于象征形式之中。通过文化的符号体系,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绵延传续,并发展出对人生及对生命的态度。”(美国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篆刻艺术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每个时代的篆刻创作都是彼时文化背景的折射,同时也折射着篆刻家对人生、对生命的态度。当代篆刻所出现的无意义倾向、非文化倾向、形式主义倾向等创作误区,缘自当今印坛一部分人的欺世与媚俗心理——对人生、对生命的迷茫、倦怠、傲慢、玩狎……有些人把篆刻艺术仅仅视为炫奇标异、招摇过市的旗幡。
宋代以来,印章由实用进入文人雅玩的视野,便在泛文化的基础上有了农业社会文明下的精英文化注入,其中,在原有的形式中逐渐融汇了更加丰富的人文内涵,符号意蕴更为凸显,给文人们的生存智慧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形式。由印章改称篆刻,其意义在于这种文人自己动手制作的艺术品包含着作者的思想与行为,在形式、内容、意蕴中折射着作者的哲思、审美、修养、情趣以及技法思想与行为方式,反映着彼时的文化时尚与风气,从而与精英文化产生了与时俱进的紧密联系,对民族艺术的结构性调整有着积极意义。因为仅仅停留在实用的、工艺的、民间的层次,或者是一种简单技巧下的制作,对民族的思想文化体系与社会秩序的建构便没有多少重要性可言。而文人化——雅化,则表明了一门艺术进入了上层建筑、进入了主流文化。当篆刻艺术进入了精英文化之后,它完全脱离了日常实用状态,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创造,从而完成了其具有更高社会价值意义模式的建构。
篆刻艺术及其创作必须由人们赋予它一定的文化意义,只有这样,篆刻艺术才有存在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尤其要赋予其现代文化意义,以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环境,只有这样篆刻艺术的创新才不至于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上的花样翻新。对篆刻确立意义的过程就是在超越其物质和技术的限阀,使其不断升华文化品位的过程。当篆刻在印章时期,实用与艺术的混沌状态难以分割,意义被实用遮蔽。随着篆刻作为一门艺术从实用与艺术的胶着状态中剥离出来,看似失去了实用的广泛社会需用而难免走向衰微,实际上其艺术性的一面及其文化潜质却在这种衰微中被揭示凸显了出来,实用的范围虽然缩小了,却在人的精神需求与人文情怀需求的范围内得到发扬光大,与文化艺术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篆刻艺术曾经是精英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篆刻艺术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生存智慧而非竞技泄欲的工具,即使进入大众文化的语境之中,其终极关怀的视域也不应当降格以求。
进入现代社会,当西方世界的审美观念与中国传统的理想追求发生激烈的碰撞之后,传统艺术与民族文化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殖民主义裹挟着各种思想浪潮试图覆盖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那种理性与非理性、和谐与反和谐、主流与反主流、中心与反中心乃至雅与俗、美与丑的对立,亦带着文化转型时期的迷惘与困惑冲击着当今印坛。在当今印坛多元错综的变幻与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潮流中,喧嚣的激浪浮波裹挟着一些时尚垃圾应是意料中甚至是情理中的事。而在展览机制这种艺术酵母的催动下,尤其是媚俗欺世的商业炒作、卑鄙龌龊的黑箱操作等非艺术手段的介入,篆刻的审美价值与审美取向终于成为一种难以捕捉的无规则游戏,世俗化、歧义化、陌生化成为拒绝篆刻艺术批评的挡箭牌,印坛纵横着一批专门制作皇帝新衣的裁缝匠。倘若疏离民族文化的支撑与人文价值取向,篆刻的式微将是以当代印坛的非文化倾向作为其宿命谶言的。当代篆刻创作已经从一种古典情绪转换为对时风与导向的趋之若鹜,也许是篆刻艺术向着现代转型的历史重构,起码它与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浮躁、急功近利等世俗心理状态是合拍中节的。当代篆刻倾向于重形式、重制作、重视觉效果,追求欹侧诡谲、出奇制胜,以制造生理刺激与阅读障碍为能事。在这种以张扬个体情志为审美动因的追求下,难免匠心外泄,追求洒脱自然而时露心瘁力乖,貌似自适随意却屡见故作姿态,更有走火入魔者以狂怪充大气、以残破为古拙。字法支离破碎,错谬百出;章法荒诞玄虚,尚怪炫异。满足于视觉刺激,甚至以丑为美,使篆刻沦为纯竞技的工艺,貌似琳琅满目,却难得一见真情、真性、真诚、真意的作品了。然而,离开了文化的支撑与意义的呵护,艺术是难以健康发展的,当人们对纷嚣嘈杂的生活环境感到空前的挤迫与疲劳时,残破恣肆、狂怪迷乱的印风也自然引起人们视觉的厌倦与疲惫。轰动一时的滑石印、圆形公章一类的猎奇印之所以不再引起人们的兴趣,一则是因为这类作品品位不高,徒乱耳目,还因为这类印风更增加了人们心绪的烦躁与浮荡。而给人以愉悦的美感与快感则是艺术不可缺少的功能,故雅洁典正、古朴淳厚等印风甚至华丽秀美的圆朱文又逐渐进入当代印人的创作视野。
篆刻创作主体的构成较过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基本素质较低的各行各业人士进入到篆刻创作队伍中来,各自以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篆刻艺术。其中很多人对流风与时尚中的审美导向缺乏冷静的思考,或者说还缺乏对优劣、雅俗、文野、高下的辨析能力。当代篆刻的非文化倾向还表现在对形式的专注和制作技术的工艺化,人们只关心作品的表面效果而不在乎创作过程中心手双畅的生理快感与体道修为的心理愉悦,从而削弱了篆刻艺术语言的文化品位和人文内涵,人文精神离篆刻艺术创作主体愈来愈远因而愈加陌生,篆刻艺术将走向何处?人文精神是人们主动把握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人们生存的一种境界,其核心内容是基于社会实践之上的对生活整体性意义的寻求,是通向终极关怀的意义表达,所以在人们的各种活动中始终渗透着人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我们倡导赋予篆刻创作某些积极的、现实的意义,赋予篆刻创作某些人文教化承载,是人类自身对创造性给予的智慧灵光,它使篆刻最终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智慧,并非仅仅止于一种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