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画廊画院美院 > 画廊 > 业界动态

红门画廊展出"钟颖造像——史钟颖当代雕塑展"

2014年10月24日 15:38:22  来源:艺术中国

2014年10月18日,钟颖造像——史钟颖当代雕塑展在红门画廊拉开帷幕。红门画廊坐落于东便门城楼之上,庄严厚重的红色大门与沧桑斑驳的明城墙相互呼应,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艺术空间中,史钟颖将其对佛学与雕塑的思考灌输进作品之中,并试图敲开观者的心门,共同分享和体悟艺术带给人们的启示与关照。

在当代语境下,探索如何用艺术形式传达其对佛学智慧的体悟,并能去除佛像在很多人尤其在广大知识分子心中偶像崇拜的迷信色彩,使佛造像艺术与当代社会生活真正产生有益的关系是史钟颖创作这批作品的初衷。

本次展览呈现了史钟颖近七年时间创作的作品,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系列,一是《佛像》系列,二是《我》系列。将两者并置并非是一种人与佛的比较,而是艺术家对信仰与人生的一种态度——佛学不是一种封建迷信,它本应是一种智慧的哲学精髓,而造像只是一种艺术形态,尽管它常被别有用心者当做偶像崇拜的模型。事实上,人生各种参悟和体会往往与佛学的内涵有着相通之处,因而,作为信仰的佛教属于佛教徒,而作为哲学的佛学却存在于你我众生之中。

史钟颖的《佛像》系列以传统的坐佛、佛立像为形象依托,将佛像与现代金属相结合,特意打破了传统佛像样式,使之镂空、加以“筋骨”,或是抽象成彼此连结的节点,将佛像原型逐一抽离、切片甚至是概括成圆融的球体。而这一过程也是艺术家对于佛学的认识使然:史钟颖手下的佛像中空,而“空”并非一无所有,“空”反而是种“流变”,即万物相依相生不会恒常不变的一种关系,也可理解为是相互依存缘起的因果。而佛像体内或是节点处的不锈钢圆球,则受镜面球“映照八方”的启示,取“大圆镜智”之体悟,通过不锈钢光亮的材质与观者相互映照,产生一种“观”与“反观”的行为互动。

《我》系列是近几年艺术家一直潜心创作的一组作品,每件作品都可看作是史钟颖不同阶段不同体悟的产物,同时也是推进其进一步接近智慧的契机。《我》系列以磕长头朝圣的人类姿态为蓝本,用不同材质辅以镂空、铸造、甚至是和植物、土壤的嫁接来完成。

佛家对“我”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我”并不仅指人的身体,更广义是指一切存在独立不变的主体自性,对“我”执着的结果是不得解脱不得自由。磕长头朝圣的行为本是藏传佛教中,放下傲慢完全放弃“我执”的一种谦恭态度的体现,而非一般人对佛教误解的那样是对偶像的崇拜。但这组作品并未以通常着藏袍的形象去表现,而是以我自己的身体为原形以强调切身的体验,并运用最根本的雕塑形体语言加以凝练以暗喻自我的本初状态。正如佛家讲“空”的真正意旨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指万物没有独立不变的主体自性,也就是无“我”的,相对的和暂时的。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拓展了传统雕塑造像展的呈现方式和维度,将音律、装置、观众互动完美的结合于一体:佛盐从佛造像上洒下,浇注于镂空的佛身,听那金属与盐粒碰撞的声音,用手去感触盐粒细小如沙的质感,感受它同样打在自己手上的冲撞,甚至调皮的孩子会沾上盐粒儿含入口中嬉闹......等回过神儿来,那如沙漏般倾泻下的佛盐以在坐佛体内堆成一座小山,如果你能细细体味,这恍惚而真实的时空内,本来就蕴含着无数哲思吧。

正如艺术家本人所言:“做雕塑,尤其是到了当代,除了要有一条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作主线,我认为还是需要有一个博杂的背景储备和见地的。这些见地和储备未必每一件都能很清晰的被理智所运用,但我相信它们都会沉积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或许某个机缘就会使某种相应的潜意识浮出水面,并启发我们的智慧。雕塑之于我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机缘,并又反过来塑造着我。”

的确,对于史钟颖来讲,对佛教和佛学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种哲思的领悟。它本是一种伟大的经验概括与思想之核。在与这种智慧产生共鸣后,它的力量足以又深深的影响并启发艺术家的创作,乃至整个人的价值观。

史钟颖表示,他只是希望借助佛教造像这种形式来建立去与观众沟通的桥梁。正如虚实相应、空亦流变的关系一样,视觉图像的塑造和呈现最终作用于人心,在此,艺术家只是想为众人提供一个思考的起点——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内心写照,不锈钢镜面球映射的你我的形象,而它带来的“反观”与“自省”却是形象之下的个体解读。因而,这位艺术家总是秉持着谦恭之心,和来往观众相互交流,倾听不同个体的感知与体悟——这些,终会作用于作品本身,以不同个体的认知拓展其作品的边界,使之继续延伸与生长。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20日。

(责任编辑:吕子)